在当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对许多教师而言,这场变革并非带来了便利,而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深深的困惑。教师们普遍表示:他们“不再好了”,面对技术带来的冲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目标正在被破坏,教师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挑战。 人工智能工具,尤其是如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语言模型,已经渗透进课堂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原本寓教于思考和写作的课程,现在变成了“机器人辅助”的作业和论文。教师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分辨学生的真实写作与机器生成的文本之间的差异,批改那些学生几秒钟便能完成的作业反馈更让他们感到失落和无力。
从小学生到大学教授,许多人纷纷公开表达了对AI泛滥所带来的职业困境的担忧。一位高校教授坦言,AI极大地破坏了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表达能力。AI不仅可以快速总结文本、提取关键信息、代写论文,还能生成讨论的观点,几乎模仿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由此变得被动,缺乏自主思考,成为技术的“消费者”而非创作者。 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锐减,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作业的质量下滑,更是教育目标的丧失。部分教师尝试通过增加课堂上口头讨论、现场写作或者手写考试来应对AI带来的挑战,但这些方式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在公平性上,都存在诸多限制。特别是在网络授课或远程教学环境中,传统的防作弊措施更加难以实施,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工作的压力。
不仅是作业本身的评判变得困难,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也因无时无刻不可能存在的技术作弊而受到侵蚀。许多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调查和处理学术不诚信的案例,这不仅浪费了他们宝贵的教学时间,也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职业倦怠。 更令人关注的是,AI的普及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词汇量不足,英语和其他语言学习受阻,很多学生甚至不理解简单单词的含义,令教师们感到极度焦虑。这种现象部分源自于技术的滥用,也与新冠疫情期间的教学中断加剧了学习差距有关。 教师们对于AI的使用态度也呈现多样化。
一些教师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尝试将AI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引导学生正确、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并且对AI在创新思维和课程设计中的潜力持开放态度。然而更多的教师则因技术引发的混乱和制度缺乏保障,对AI持排斥态度,甚至呼吁全面禁止生成式AI在课堂上的应用。在缺乏统一规则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甚至校方与教师之间都存在着“AI使用标准”的重大分歧和矛盾。 大学层面特别明显的是,学校与大型科技公司的合作引发了巨大的伦理和实践困境。教育机构推广自家的数字平台,内置各种AI工具,一边发出不可使用AI的禁令,一边又默许或鼓励学生利用工具提高学习效率。这种矛盾加剧了教师的困惑和疲惫,也让学生处于一种模糊和不确定的规范状态,难以明确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违规的。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自身的心理状态。许多教师坦言他们感到无助、被边缘化,甚至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这不仅源于外部的技术压力,也源于内心深处的职业认同危机。多年来辛苦培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似乎在一夜之间被解构,许多教师感到自己正在做“无意义的劳动”。这种职业倦怠正在逐渐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有教育专家呼吁整个教育体系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反思和改革。
首先,需要为教师们提供更多支持,包括专业培训、心理疏导以及合理的工作安排。其次,学术诚信政策必须更新,建立更有效公正的评估体系,避免单纯依赖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方式,而是设计更能体现学生真实思考和创造力的学习任务。 此外,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参与到AI技术的讨论与规范制定中,确保技术的进步不会牺牲教育的核心价值。全面理解AI的优势与短板,对其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用习惯。AI不应成为学习的逃避工具,而应成为助力思考和创新的伙伴。 总结来看,“教师不再好了”不仅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未来教育格局的深刻警示。
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替,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挑战。唯有全社会关注教师的困境,积极推动教育体制与技术的融合改革,才能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公平和有意义的教学环境。教育的未来,需要教师力量的坚守与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规范使用和人文关怀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