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一批被称为“亨利”(High Earner, Not Rich Yet,即高收入但尚未富有的年轻人)的专业人士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和政治讨论的焦点。他们多数处于科技、法律、金融服务等行业,月入过十万英镑,看似光鲜亮丽的收入背后,却因不断上涨的税负和现实生活成本感到捉襟见肘。这一群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难以积累财富,甚至连日常支出都要精打细算,导致对现任工党领导基尔·斯塔默以及其税收政策产生明显的抵触和失望情绪。斯塔默领导下的工党原本在反对党时期承诺将通过减税促进经济增长,支持这些“亨利”的财富积累目标。然而,在执政后的首个预算案中,工党却采取了创纪录的400亿英镑增税计划,显著提高了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作为英国最富裕的10%收入人群之一,这些年轻专业人士感受到了强烈的政策背离与落差。
税收负担的加重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所得税税率提升上,更在于福利体系中的“悬崖效应”,特别是对年收入超过10万英镑的家庭,育儿补贴等福利迅速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家庭财政压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尽管英国整体税负达到了历史高位,普通中位数收入者的直接税负却创下多年来最低水平,可见税收负担的集中化和不均衡性。税收收入中,超过60%来自收入排名前10%的高收入群体,而这部分群体的税收占比较2010年有明显增长,这也引发了关于税收公平和经济激励机制的广泛讨论。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趋缓,税负上升更多是政策主动调节的结果,而非收入自然分化的必然趋势。对于这些“亨利”们来说,虽然收入水平较高,但面临繁重的住房开支、儿童抚养费用及日常生活成本,其可自由支配收入远低于预期值。很多年轻专业人士感叹,尽管职场拼搏多年,财富积累依然“遥不可及”。
这种经济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取向。曾经承诺支持他们、代表他们利益的工党,在税收和福利政策上的转向令他们“感觉被背叛”。部分数据甚至显示,一些曾经坚定支持工党的年轻选民开始转向其他政党或持观望态度,这在英国未来选举中可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更宏观角度看,“亨利”们的争议揭示了英国社会的经济分层和新兴中产阶级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收入水平较之大多数人显著,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并未积累到传统意义上的财富和安全感,生活压力不亚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制度对他们的加重负担或许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可能削弱这些年轻劳动力的消费和投资能力,影响经济活力。
社会学家指出,这种失衡状态对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保障公共财政的同时,设计出既公平又能激励年轻专业人才持续贡献的税收和福利制度,是一项复杂且急迫的挑战。展望未来,工党若继续沿用现有的税收策略,可能会失去这些高收入但财富积累有限的“亨利”支持群体,若能调整政策,实现更为精准且温和的税收负担分配,则有望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汇处,反映了一个社会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税收与激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永恒课题。对于普通读者与政策关注者而言,理解“亨利”现象不仅有助于洞察当代英国社会的深层矛盾,也为未来政策方向提供重要参考。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这一群体的声音,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