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状况,深刻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社交交流及沟通能力。近年来,研究发现,自闭症不仅影响认知和社交,还在运动表现尤其是步态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步态即走路的方式,可谓隐含了自闭症的某些信号。这些步态差异被越来越多地纳入诊断和临床评估体系,反映了自闭症的多维度影响。自闭症患者的步态表现通常呈现出几种独特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包括踮脚走路,即用脚掌前部着地,脚尖先行;内八字步,脚尖朝内侧;外八字步,脚尖朝外侧。这些显著的步态差异早已被国际权威诊断手册作为辅助诊断的标志。
除此之外,更细微的步态特征逐渐被科学研究揭示。大量回顾了近三十年来自闭症患者步态研究的文献汇总显示,自闭症患者普遍表现出步行速度较慢、步幅较宽、在步态周期中踮足支撑(即脚掌着地后持续支撑时间)阶段耗时更长,以及完成单步所需时间明显增加等特点。此外,自闭症患者的步幅长度和步频存在极大个人差异,这种高变异性正是体现其神经和运动多样性的一个窗口。步态的异常不仅独立存在,还与平衡能力、协调性、姿势稳定性及精细运动技能如书写能力等密切关联。步态差异的深层根源可溯及脑部特定区域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基础神经科学研究指出,大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在维持平稳协调的运动中扮演关键角色。
基底神经节掌控动作的序列编排及姿势调整,帮助实现自然流畅的行走状态。而小脑则整合视觉及本体感觉信息,精准调节运动的时机和力度,保障姿势稳定和动作协调。自闭症个体这两个脑区的发育与连接模式出现变化,导致运动调节功能受损,最终反映在步态上的各类差异。最初有研究认为自闭症步态异常可能仅是发育延迟的表现,但现今证据表明这些差异伴随个体终身,且某些特征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加显著。此外,步态差异的严重程度往往与个体的语言、认知功能及整体运动能力密切相关。需要更多支持的自闭症人士通常会表现出更明显的步态和运动障碍。
行走模式的异常还可能揭示感官或认知过载的状态,成为提示应给予适时休息及支持的重要指标。应对步态差异的策略强调个体化和基于功能需求的治疗。不是所有步态异常都必须加以矫正,只有当步态问题显著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比如反复摔倒、无法参与喜爱的体育活动,或因肌肉僵硬引发疼痛时,介入才显得必要。儿童早期通过运动相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和社交参与能力。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中,通过融入各种运动机会,让自闭症儿童在同龄人中自然发展运动技能,是一种有效且富有成效的方法。例如,澳大利亚开发的“快乐动起来”课程,旨在通过课堂内的运动活动,促进孩子们的运动兴趣和能力。
社区基础的干预形式,如参与体育运动、舞蹈等,也被证实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运动能力和整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这些社区参与项目强化了儿童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以积极正面的视角理解和体验自身独特的运动方式。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明步态差异内在及外显变异的原因,包括不同年龄阶段和个体间的差异机制。同时,如何设计和实施最适合个体特点的运动支持方案,尤其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依然是临床和科研领域持续探索的任务。目前大量证据表明,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还能促进行为调节和情绪管理。多个地区的政策正逐步转向支持社区基础的体育和运动干预体系,确保自闭症儿童和家庭能够获得更广泛和多元化的服务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医疗或福利系统。
总结来看,步态作为自闭症特征的一个隐形而重要维度,不仅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闭症的表现形式,也为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运动及步态相关支持,如结合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多层面干预,有望帮助自闭症个体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未来持续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运动风格,将是推动自闭症康复与融合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