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菲律宾副总统Sara Duterte因涉及贪腐以及涉嫌策划暗杀前总统盟友的指控,成为全国政治焦点。2025年6月,菲律宾参议院决定不启动针对副总统的弹劾审判,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令人瞩目的是,在该事件的舆论场中,出现了两段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视频,分别展现了支持与反对弹劾的民众观点,引发广泛传播与讨论。两段视频均以真实人群采访的形式出现,其真实性令人难辨。首段视频中,一名身穿校服的男孩质疑弹劾的政治动机,质问“为什么单独针对副总统?”这段视频获得数百万次观看,甚至得到了副总统的政治盟友和家族成员的公开支持。另一段视频则展示了一名年长妇女的形象,她身边摆放着鱼摊,愤怒地抨击参议院未能对弹劾案进行审判,称参议院面对贫困者小偷时严厉无情,却对副总统的“数百万贪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两条视频皆带有谷歌视频生成平台Veo的水印,但细微观察可见画面中存在过度平滑的头发、牙齿等视觉异常,门店招牌的文字也明显模糊或无意义,揭示其为AI合成产物。事情曝光后,视频的创作者Bernard Senocip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制作一条时长八秒的AI视频仅需五分钟,他认为用AI角色表达政治观点可避免社交平台上的严厉批评,只要标注出处且不误导观众,即属合理使用。另一段由Facebook页面“ Ay Grabe”匿名管理员发布,宣称采用真实学生观点创作“学校男孩”视频。此次事件凸显了AI虚假内容在现代政治舆论中造成的影响。菲律宾媒体机构AFP及其它合作方积极介入,对视频内容进行事实核查,揭露虚假与造假手法。业内专家指出,利用AI制造的虚拟人物表达政治立场,能制造出言论似乎更受年轻一代支持的错觉,进而扭曲公众认知,削弱人们对法律程序和政治体系的信任。
AI虚拟“街头采访”尤其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不像传统深度伪造直接冒用具体政治人物形象,法律和平台准则难以精准适用。菲律宾社会对此反响复杂。一方面,副总统及其支持者对AI视频的出现表现出一定宽容态度,强调观点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专家提醒技术日益成熟,类似生成视频的逼真度快速提高,若无相应防范措施,公众极易被误导,可能加剧社会分裂甚至影响选举民主进程。谷歌等科技巨头针对Veo平台的问询未有具体回应,反映出大型AI工具缺乏针对政治敏感内容的有效监管机制。伦理学者强调,急需确立数据与内容生产的透明度规范,并推动AI技术研发中注入人权保护与诚信原则。菲律宾本土研究机构Sigla Research Center的Jose Mari Lanuza呼吁公众增强媒体素养,学会识别与质疑新兴数字媒介中的“假信息”,促使民主社会更好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Nanyang理工大学研究员Jose Miguelito Enriquez指出,此类虚拟人物采访虽非真实人脸映射,但借助模糊水印、小细节失真等微弱迹象依旧可识别真假,提醒新闻媒体与用户保持警觉。此外,Data and AI Ethics PH创始人Dominic Ligot强调监管者必须及时制定规则,阻止恶意借AI操作舆论者通过虚假内容煽动仇恨或误导民众。菲律宾副总统弹劾案本身就牵扯诸多政治势力复杂博弈,AI生成虚假内容无疑使事态更加扑朔迷离。在全球数字媒介迅速变革背景下,民众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平台如何肩负内容责任、政府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公共安全,成为关键议题。此次菲律宾事件既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也是警示信号,提醒世界各国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型信息安全风险。无论是个人、媒体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应积极探索有效手段,共同维护信息生态健康,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
未来,随着AI能力不断增强,虚拟内容生成可能渗透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新闻真实性将面临更多挑战。公众需通过提升数字素养加强批判性思考,媒体机构需要借助技术工具与传统核查手段相结合,确保事实报道权威可信。同时,立法与行业自律应同步推进,形成多方合力防范虚假信息泛滥。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明辨是非的智慧,守护民主价值与公共信任。菲律宾副总统弹劾案中AI虚假视频引起的争议,既是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为全球揭示了AI伦理与治理的迫切课题。在历史新的节点,人类社会需从这起事件中汲取经验,合理利用人工智能造福发展,谨慎规避潜在风险,推动政治透明与社会和谐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