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传输量迅猛增加,传统电子信号处理方式面临着带宽瓶颈和能耗高企的双重压力。全光信号处理(All-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 AOSP)作为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能够直接在光域对信号进行处理,极大地提升数据处理速度,降低系统延时和能耗。特别是基于硅基的可重构可编程全光信号处理芯片,以其CMOS兼容性、低损耗及强非线性特性,逐渐成为光子集成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技术突破的焦点。硅基芯片集成了多种高性能光学功能模块,实现了高度灵活的光信号操控,满足未来光纤通信、智能网络及大数据处理对高速、低功耗且可编程光处理器件的需求。 硅光子学的独特优势源自硅材料的高折射率,使得光波能够在微纳尺寸的波导中得到强烈限制,既保证了器件的微型化,又促使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得到显著增强。此外,硅基平台与现有CMOS工艺兼容,拥有完善的制造工艺支持,使得大规模生产和器件一致性成为可能。
近年来,通过精细设计微环谐振器、多模式波导、槽波导及多谐振腔结构,研究团队在降低光波导损耗、增强非线性效应及微光子器件可重构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制造超低损耗硅波导的过程中,材料和工艺优化是核心要点。科学家们通过采用多模式脊形波导,减少光场与波导边缘的接触,从而降低散射损耗。同时,热氧化平滑及光刻图形重流工艺极大提升了波导侧壁平整度,有效抑制了光能量因表面粗糙而散射流失。这些工艺的协同作用使得硅波导的损耗水平降低至每厘米0.17分贝,推动微环谐振器的品质因数(Q值)超过了两百万,极大地提升了其过滤性能和非线性增强能力。 可重构滤波器作为全光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指标包括调谐的带宽和自由光谱范围(FSR)。
基于改良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辅助微环谐振器设计,通过在耦合区引入可控相位调节元件,成功实现了宽范围的带宽动态调节,覆盖从数十兆赫兹到上百吉赫兹的频率范围。同时,创新的多级MZI结构结合光学开关,实现了自由光谱范围的离散可编程调节,调节幅度达三十余倍,有效满足了灵活频谱分配和信道复用的需求。 全光逻辑运算是硅基信号处理芯片的另一大亮点。采用四波混频(FWM)等第三阶非线性效应,通过在定制的脊形和槽式波导中实现高效的光场转换,实验展示了在100吉比特每秒速率下,多路并行编程的光学逻辑阵列(PLA)的集成方案。该阵列能够同时生成一整套基本逻辑单元(Canonical Logic Units, CLUs),并可通过可编程开关组合输出任意逻辑函数,实现高速且低能耗的数字光计算。此外,基于QPSK格式的多值逻辑运算展示了更高维度和更复杂的数据处理能力,预示着光学计算领域的广阔前景。
在信号再生方面,随着通信距离的延长和链路复杂性增加,信号因噪声和非线性失真导致性能衰减已逐渐成为瓶颈。集成型硅基全光再生芯片借助相干相位敏感放大和四波混频等机制,实现了对相位和幅度噪声的高效截止和重塑。结合硅氮化物微环谐振器产生的克尔溶洞频率梳( Kerr Comb)作为多波长相干泵,实现了多信道的并行全光相位再生。通过对泵浦的相位调控,保证了过程的稳定性和高增益,受益于硅芯片集成度高、光损极低的特性,展示了超过6分贝的信噪比提升,显著优化了接收灵敏度和链路可靠性。 为进一步提升处理容量,增加波长复用之外的空间复用维度,研究人员采用模分复用技术(MDM)结合低损耗多模波导,实现多模态信号的并行再生。通过优化波导弯曲及多模干涉结构,有效抑制模间串扰,实验成功展示了TE0和TE1模式40吉比特每秒非归零开关键控信号的双模再生,扩展了全光芯片处理的信息维度和规模。
同时,应对高品质微腔非线性增强与数据速率带宽之间内在矛盾,采用了基于PT对称(Parity-Time Symmetry)耦合微腔的新型设计。该设计调控泵浦模式的品质因数以提高非线性转换效率,同时扩大信号及闲频模式的带宽,突破传统谐振器在速度与效率间的权衡限制。应用在AlGaAs基芯片上,成功实现低泵浦功率下的误码率极限误差自由波长转换,器件尺寸显著缩减,输出波长转换范围达170纳米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复杂光子线路的高密度集成及高品质运行,先进的光电封装技术不可或缺。包括基于亚波长周期结构的超紧凑光纤耦合器,满足大带宽低损耗、工艺简易的耦合需求。多通道电气封装采用多层、多线束互连技术,充分考虑寄生参数,最大程度降低电磁干扰与信号串扰。
在热管理方面,结合热电冷却模块和热导率优良的封装材料,有效控制芯片温度及功耗,通过科学布置保证各功能单元间的热隔离,支撑高密度集成和稳定运作。 基于这些技术,研发团队成功制造了容量高达800吉比特每秒(八通道,每通道100吉比特)的多功能硅基全光信号处理芯片,同时集成了滤波、逻辑运算和信号再生功能。实验证明,该芯片支持包括DPSK、OOK等多种调制格式,具备高灵敏度和广泛灵活的通用性。同时,搭载先进封装的芯片已实现高清视频信号的实况光路智能调度,彰显了集成硅光子的应用潜力与市场前景。 展望未来,随着纳米制造工艺的进一步提升,硅基光子芯片将在损耗控制、非线性响应及微光子结构设计上持续创新。同时,结合新兴材料如硅基有机杂化材料、薄膜铌酸锂等,将催生高速、低能耗的第二阶非线性功能集成,实现更丰富的光学调控。
封装技术也将向更高密度、全自动化方向迈进,赋能光子集成电路走向与电子芯片同级的普及与应用。 整体而言,硅基可重构可编程全光信号处理芯片正引领光通信及光处理技术的革命,驱动智能光网络与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通信迈入一个全新的光速纪元。这个技术突破不仅有望彻底改变通信系统的架构和性能,也为高性能计算、量子信息处理和光学传感等多领域带来深远影响,成为未来信息技术革新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