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古恩执导的最新《超人》电影自上映以来,因其丰富复杂的剧情和角色设定,成为影迷和评论家热议的焦点。电影中涉及多个超级英雄和庞大的故事背景,但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其是否在暗指现实世界中备受争议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尽管影片并未明说,诸多观众和评论者在剧情走向及角色势力对立中发现了诸多相似之处,纷纷将电影视作对该冲突的隐喻式呈现。电影开篇便引出两个虚构国家:东欧风格的波拉维亚和一个文化混合了印度及中东元素的杰汉普尔。这两个国家处于冲突状态,波拉维亚发起入侵,而杰汉普尔试图抵抗外来压力,保护其边境地区无辜的人民。超级英雄超人介入阻止了这场战争,并坚定支持受难的人民。
这样的设定令人不禁联想到真实世界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因历史、宗教与领土争端引发的长期冲突。社交媒体上不乏将波拉维亚总统瓦西尔·古科斯与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相对比的声音,同时把波拉维亚这一代表美国盟友的地区视作以色列,而杰汉普尔被认为象征巴勒斯坦。除此之外,电影中超级反派莱克斯·卢瑟借助技术手段操纵冲突局势,似乎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科技大亨及其影响力对舆论和政治动态的潜在干涉,使故事更添现代背景的深度和复杂性。虽然电影在情节设计与角色构造上暗示了部分现实世界矛盾,但官方确认,这两个国家均为虚构,具有丰富的漫画背景和历史传承。波拉维亚首次出现在1939年的《超人》漫画中,其地理位置定位于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一带,而杰汉普尔则是2002年首次登场的虚构古城。由此来看,电影更倾向于以虚构世界为基础,讲述一个关于权力、战争和正义的普世故事,而非直接针对某一现实纷争进行指代。
詹姆斯·古恩的创作背景和时间线也支持这个观点。古恩于2018年首次获邀执导《超人》,并于2022年动笔剧本,2024年2月开拍,电影于2025年7月发布。考虑到以巴冲突2023年10月爆发最新事件,电影故事无可能以该事件为创作依据,反而更强调普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正义的捍卫。影片试图揭示一个核心问题:当超人面对复杂且令人绝望的国际冲突,他该如何选择?是袖手旁观,还是挺身而出?这样的问题不只聚焦伊巴冲突,亦适用于全球多个战争与人道危机。对于观众而言,解读电影隐喻的空间极大。有人认为剧情是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强烈控诉,有人则认为其代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或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介入的冲突,甚至有人将莱克斯·卢瑟描绘成现实中科技大亨的象征,反映现代社会权力与资本的操纵。
正因如此,这部作品的模糊性成为其最大特色也是缺点。一方面,它跨越狭隘政治范畴,呼吁所有善良之人关注世界各地受苦的人们,传递普世关怀。另一方面,这种过于宽泛的立场也使得电影未能深刻揭示具体政治纷争的真相,给人以“泛泛而谈”的感觉,不免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失望。文章作者认为,电影花费巨大制作成本,却没能直接聚焦当今世界一些最紧迫的危机,难免令人扼腕叹息。相比之下,一些公众人物和创作者更勇敢直面现实,勇于将自己的影响力用来呼吁人道援助和全球关注。尽管如此,电影依旧延续了超人从诞生伊始就秉持的精神——“保护弱者”,无论敌人来自何方。
早在行动漫画第一期中,超人就被塑造成“受压迫者守护者”,其核心价值不是基于国籍或政治立场,而在于为有需要的人伸张正义。这也许是电影试图传达的最重要理念。归根结底,《超人》这部作品无论狭义上是否映射特定冲突,广义上都在呼吁“以善意面对世界的暴行”,勇敢介入不公。这种寓意让观众得以根据自身认知赋予影片不同的解释,无论你是在关注加沙的苦难,还是乌克兰的硝烟,或是对权力滥用的警醒,超人与其反派及冲突的故事都能激发对正义与责任的深刻思考。在当前全球局势纷繁复杂、充满争议的时代,一部没有明确政治标签但依旧触及普世价值的超级英雄电影,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反思现实的窗口。或许,这样的模棱两可,正是现代大制作电影在避开敏感话题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平衡术。
但作为观众,我们可以选择赋予作品更多层次的理解和批判,透过虚构故事映照现实世界,让“超人”不仅仅是漫画中的英雄,更成为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的道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