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比特币价格的强劲反弹,数字资产市场重新焕发生机,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也随之上涨。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有超过50条区块链资产的市值突破亿元美元,然而其中很多平台的用户基础却寥寥无几。这种现象引发市场关注,人们开始称这些区块链为“亿万美元级的加密僵尸”——拥有庞大市值却缺乏实质性应用和真正用户的数字资产项目。 以XRP为例,它的发起者早期设想是借助区块链技术革新全球银行间快速转账,减少费用。然而经过多年发展,Ripple Labs所设计的网络尚未真正取代传统的巨头系统像SWIFT,后者日处理的跨行转账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现实是,XRP区块链仍在运行,但却几乎没有带来有意义的金融流动,更多只是被用来投机。
去年XRP通过交易手续费所获得的收入不足百万美元,但它的市值依然高达三百六十亿美元。这种极高的市值与实际运营收入严重脱节的现象,展示了“僵尸链”背后的投资泡沫和市场扭曲。 Ripple并非孤例,调查显示除比特币和以太坊之外,全球超过20条区块链项目属于功能形同虚设的“僵尸链”。这些项目虽然拥有庞大的钱包和数以亿计的虚拟代币,但在用户活跃度、开发投入和实际应用层面表现平平。它们中的许多是从比特币和以太坊分叉出来的“硬分叉”链条,诸如Litecoin、比特币现金、比特币SV和以太坊经典等,这些项目原本源自社区分歧或技术路线争执,但发展至今多数难以建立独立生态系统,更多依靠投机交易维持价值。 以Litecoin为例,作为早期比特币的分叉币,主打更快的交易确认速度和更低的手续费。
尽管市值在几亿美元级别,相关数据却显示其手续费收入微弱,仅有数十万美元,远远不及比特币。开发者社区的活跃度亦相对较低,远落后于比特币和以太坊。这反映了用户缺乏对其实际使用需求的支持,表明它更多扮演着一种代币交易的角色而非服务真实经济需求。 其他僵尸链如比特币现金,则因为社区对区块大小和网络定位的分歧而诞生,但业务发展远未达到当初的预期。比特币SV则更为争议,因其创始人声称自己是比特币发明者而饱受质疑,甚至遭受主流交易所的下架。以太坊经典则因同意维护分叉前的原始链条,拒绝覆写历史数据而存在,但安全问题频出,甚至曾遭遇多次“51%攻击”,表明其网络容易被控制,存在重大风险。
另一类僵尸链是那些试图超越以太坊的“以太坊杀手”。这类区块链项目宣称拥有更高的交易吞吐能力和更低的费用,试图打造支持智能合约和DApp(去中心化应用)的完善生态。像Tezos、Algorand和Cardano等项目曾被寄予厚望,其中Algorand甚至宣称能每秒处理数千笔交易,业界称其具备击败以太坊的潜力。但实际使用和生态繁荣程度远不及预期,交易量和手续费收入都显示出其网络活力偏低。许多项目依靠巨额的资金池和项目发起人的影响力维持表面繁荣,却缺乏广泛的社区支撑和持续开发动力。 Tezos自身由基金会组织资助,拥有庞大的资金库和充裕的资源支持,但其交易手续费收入远远低于市值。
此外,Tezos将大部分代币销毁以维护价值,这种做法虽能调节流通量,却让透明度和真实经济贡献难以核实。Cardano则恰恰诞生于以太坊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分裂,虽互联网声量大,但开发进展迟缓,生态仍未成熟。创始人个人影响力往往成为项目的广告效应,吸引投机者买单。 在币价上涨的催化下,以上这些“僵尸链”通过币种交易创造了巨额的流动性,却在技术和应用层面没有取得突破。缺乏实质发展和用户基础的链条继续维持高估值的现象,成为加密货币市场的一个泡沫隐患。币圈数据显示,全市场活跃代币数量超过1.3万种,大众投资者往往难以判断项目真实的价值和潜力,只能听从市场情绪与投机浪潮。
监管层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逐步介入的态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司法部把矛头直指加密交易所和非法代币发行者,多家大型交易所因合规问题被罚款或受到诉讼,“僵尸链”中如Cardano和Algorand的代币也被关联为可能存在的未经注册证券风险。即使如此,由于缺乏中心化的责任归属,部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和项目团队避开了追责和关闭的风险,留下大量资金冻结在所谓的“国库”里,普通投资者难以获得保障。 此外,虽然看似巨额资金储备给了这些“僵尸链”持续存在的资本,但投资者大多难以触及这笔资金。项目方的资金使用和管理缺乏透明度,加密资产的去中心化与匿名特质,使得传统法律体系难以有效介入。在现实中,曾有因DAO代币交易被罚款的判决,但相关罚款的执行依旧困难重重。
加密市场的法律空白和监管不足,让这些数字资产的“长逝”无人推动,亿万美元级的“加密僵尸”得以持续存在。 从技术走向生态落地的过程仍然充满挑战。虽然部分项目在加密借贷、NFT、数字身份等领域开展试点和探索,但真正的市场需求和活跃用户增长远未达到引领价值实现的水平。区块链技术的未来潜力不可忽视,但市场对“僵尸链”的警示也表明,资金、技术与社区活力缺一不可,否则再大的市值也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 加密数字资产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投资者和开发者需保持警惕,避免被浮躁的市场氛围所迷惑。科学理性地评估项目的技术实力、团队能力和生态活力,才是识别真正价值的关键。
与此同时,监管的介入不可避免,它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资源向更有前景和实用价值的区块链项目聚集。 总体来说,亿万美元级的“加密僵尸”是现阶段区块链市场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辉煌与困境。作为参与者或观察者,深入理解背后的机制和风险,合理管理投资与期待,或许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中稳稳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