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的夜空下,灯光如繁星般点缀,让城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然而,夜晚的灯光不仅仅是照亮街道和建筑的美丽装饰,其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准确了解城市灯光的来源、类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当前科学家、政策制订者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最近,一项基于公民科学方法的研究——“Nachtlichter”项目,通过动员大众参与灯光观察,成功揭示了德国城市灯光的真实面貌,为全球城市的光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公民科学的力量在这项调研中的体现,彰显了新兴科学研究模式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巨大潜力。传统上,关于城市灯光的认识主要依赖卫星夜间影像,虽然这些影像描绘了地球夜晚的光亮图景,但缺乏对光源具体类型和数量的细致区分。
卫星影像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限制,使其难以区分路灯、广告牌、私人住宅灯光等不同光源,更不可能准确估计具体灯具数量。由此产生的信息空缺,阻碍了光污染对策的科学制定。Nachtlichter项目独辟蹊径,借助公民科学应用程序,邀请志愿者沿街道步行,实地记录和分类看到的各种灯光。2021年,258名参与者在德国及部分邻国,完成了超过3800条观测路径,累计数灯达23万余盏。参与者按照预设的18类灯光标准对光源进行分类,包括街灯、广告灯、私人住宅窗户灯等,还记录了灯具的亮度、颜色和遮光情况。通过系统培训确保数据质量后,这批庞大而详细的数据集成为连接地面实测与卫星观测的桥梁。
研究强调,城市灯光的绝大多数来源并非仅仅是公共街灯,而是包含广告牌、商用建筑灯光和家庭私窗灯光等多种类型。特别是在德国的市中心,广告和装饰用途的灯光数量超过街灯,甚至在夜晚的零点时分,全国范围内约有7800万盏灯仍然亮着,显示出光污染缓解潜力巨大。不同城市区域的照明布局显示出明显差异。密集城市区域私窗和商业灯光占据主导,而郊区及小城镇则装饰性质和庭院灯光比例较高。更重要的是,许多灯具缺乏有效的遮光设计,导致大量光线向上散射,强化夜空的“光晕”效应,加剧生态与健康危害。无遮光或部分遮光的灯具容易使光线直接射向天空,增加夜空明亮度,对夜行性动物、生物节律和植物生长构成影响。
据研究,只有约一半的街灯实现了完全遮光,而建筑物侧墙和泛光灯的遮光率更低。参与者还注意到,不同光色、亮度的灯具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暖色调的街灯比较常见,而商业广告灯多数呈现白光。夜灯的组合及其变化不仅影响能耗,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密切相关。传统光污染治理策略多聚焦公共街灯优化,如更换节能LED灯具、设置时间管控和运动检测装置。然而,研究指出仅关注街灯忽略了更大规模的私人和商业光源,导致实际的光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卫星数据与地面灯具密度的相关性虽然显著,但试图为不同类型光源赋予统一权重以解释卫星辐射失败,说明光污染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政策制定者需要跳出“街灯单一治理”的框架,综合考虑市内所有光源的管理。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尝试更严格的广告灯限时关闭政策和室内灯光节能指导,证明多层次综合措施的有效性。此外,通过日夜时间灯光变化的统计,研究揭示居民和商业灯光的关闭趋势,对理解城市能源消耗和生活习惯变化有重要启示。进一步而言,公民科学的方法激发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识,增强了城市居民对光污染危害的认知。项目成员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数据,还将发现和倡议反馈到政府和社区,促进了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公民科学的活力和普及,将为未来持续监测城市光环境和评估治理效果提供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结合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与公民观测数据,将推动智能城市发展中的智能照明系统,实现“按需照明”,减少不必要的光能浪费。跨国公民科学项目的推广有望揭示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夜间光环境的多样性,为全球光污染治理提供借鉴。可持续城市夜间照明不仅关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关乎公共健康、安全以及节能减排目标。唯有深刻了解城市夜光的组成与变化规律,方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推动绿色城市照明转型。综上所述,公民科学的创新应用成功突破了传统遥感技术的局限,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城市灯光的真实构成和空间分布,为降低光污染、保护夜间生态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融合,标志着未来城市光环境治理迈向更加精准、高效与人性化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