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白宫发布了2026财年预算的“简要”版本,揭示了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诸多重要项目的大幅调整。此次预算的一个亮点是提出终止已经开发多年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火箭、猎户座载人飞船和月球门户站(Lunar Gateway)的计划。该项调整不仅显示了美国政府意图通过控制巨额开支,实现预算节约的决心,也预示着美国航天探索将进入特别重要的转型期。太空发射系统火箭是NASA近年来花费最为庞大的航天器之一,每次发射花费高达40亿美元,已经超预算140%。而猎户座飞船作为搭载宇航员前往月球的重要运输工具,其研发同样耗资巨大。月球门户作为一个月球轨道上的中转空间站,虽然还处于早期建设阶段,却已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
此次预算提案提出,在完成未来的两次阿尔忒弥斯任务(Artemis II和Artemis III)后,SLS和猎户座项目将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NASA计划依托更加经济有效的商业运载火箭和飞船系统来执行未来的月球任务。具体的替代方案尚未明确,但已知NASA与SpaceX与蓝色起源公司合作开发可重复使用的月球着陆器,这些器械能支持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表面的转移,极大提升任务的经济性和效率。美国政府此次调整的背后,除了节约开支的考虑,也体现了对技术创新与商业化模式的高度依赖。从过去依靠政府主导的超级重型火箭项目,转向支持私营航天企业,昭示航天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转变也提高了美国在国际航天竞争中的灵活性和持续性,尤其是在与中国月球探索竞赛的背景下更显关键。
除火箭和飞船项目调整之外,月球门户计划也被拟予终止,相关开发将停止。虽然该项目曾被视为建立月球轨道前哨站、实现人类长远月球基地建设的关键一环,但其高昂成本和建设周期压力使其难以维持预算支持。此举无疑缩减了NASA在月球运输和轨道科学平台的能力,但也集中资源支持更实用和短期内能实现的任务目标。NASA整体预算将从约250亿美元削减至188亿美元,削减幅度达25%。其中,科学项目受到明显冲击,包括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分别减少22亿美元和11亿美元投资。合成来看,整体科研投入的紧缩反映出白宫优先聚焦人类深空探索与载人任务,而不会继续承担诸如火星样本采集此类高风险、高成本的科学任务。
与此同时,新的预算版本却增加了月球探索专项投入,拨款超过70亿美元,同时为火星相关研发项目新增了10亿美元投资。显然,美国战略的重点是跳过成本极高的无人科学任务,期望通过载人任务实现月球与火星的探索目标,尤其明确强调要在太空竞赛中“击败中国”,并实现人类首次登火星的雄心壮志。对于国际空间站运营,该预算提案则显著缩减了支出和任务规模,将运行期延长至2030年,但减少乘员数量和科研能力,优先将研究资源向月球和火星深空任务倾斜。此举虽保留了当前人类低地轨道空间站的核心功能,但同时也意味着NASA正在重新审视与国际伙伴合作的形式,并加快资源向新航天领域的转移。此次预算调整也引发了国会的强烈反响。过去SLS和猎户座项目长期获得国会支持,部分原因在于这两个项目为多个州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被视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尽管白宫强调削减成本提高效率,国会议员担忧大幅削减相关项目会冲击就业、地方经济,并影响美国航天产业链整体稳定。因此,预算案未来在国会审批过程中可能遭遇诸多修改和妥协。此外,领导层的更替和未来NASA管理团队的任命也备受关注。最新的听证会上,获提名的新任局长承诺完成即将执行的阿尔忒弥斯II和III任务,但对于第4次及以后任务的计划则保持谨慎态度,显示未来政策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业界普遍认为,转向商业化月球载人系统的计划能够推动更多创新,实现更灵活多样的任务布局,同时大幅降低成本。这与全球航天发展趋势相吻合,也能激活私企积极性如SpaceX等公司在载人月球和火星任务方面的技术积累在未来极具竞争力。
尽管如此,SLS和猎户座作为美国过去几十年载人深空探索的象征,其项目终结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对于许多航天工程人员和支持者而言,这一决策意味着不得不面对既有模式的结束和新挑战的开始。未来NASA将如何平衡传统工程团队、商业航天力量以及政治经济因素,是决定美国深空探索能否持续领先的关键。总体来看,白宫提出的2026财年预算方案不仅是一次财政调整,更是美国航天政策方向的战略转折。通过砍掉高成本、进度缓慢的传统项目,聚焦商业化载人系统与载人火星探索,美国航天事业有望走向更具竞争力、更富灵活性的新时代。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中,如何协调技术创新、资本投入、就业保障和国际合作,将成为所有相关方亟待解决的复杂课题。
未来数年,美国航天发展必将在变革与挑战中前行,全球太空探索的格局也将因此而发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