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因其去中心化、匿名性强的特点迅速普及,成为投资和交易的新潮流。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利用加密货币进行的各类诈骗手段,尤其是通过加密货币自动提款机(Crypto ATM)进行的犯罪活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近日揭露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名77岁的寡妇在长达18个月的线上恋爱骗局中被骗走了高达43.3万澳元(约合28万美元)。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加密货币ATM被滥用的风险,也引发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网络防骗意识的关注。 案件起因源于一位老人通过在线约会软件认识一名自称比利时男子的骗子。起初,这段感情看似真实且顺利发展,骗子不断展示自己盈利的“证据”,鼓励受害者投资比特币。
骗子伪造了收入报表,声称自己在一周内赚取了超过1.3万澳元,这种高回报的假象极大地诱惑了老年寡妇。在骗子帮助下,老妇逐渐学会使用加密货币ATM,将大量现金换成比特币并转账。令人心痛的是,老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耗尽了自己40年积蓄,投入骗子的账户。 这起案件的复杂之处在于,骗子并非直接通过传统银行账户骗钱,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加密货币ATM的匿名性和快速交易特性。受害者需要先从普通ATM取现,再将现金存入加密货币ATM,换成加密货币进行转账,整个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对陌生,也让监管和追踪变得困难。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在业内展开了一场针对加密货币ATM滥用的大范围调查,联系了超过90名涉及其中的潜在受害者和嫌疑人。
其中不仅发现更多老年人在高回报诱惑下投入巨资被骗,还有一些人因非法用途被警方警告或起诉。 这场打击行动凸显了加密货币ATM作为新兴金融科技工具面临的监管挑战。澳大利亚拥有全球第三多的加密货币ATM,数量高达1871台,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尽管便捷,但相关法规和运营规范相对滞后。今年6月初,澳大利亚金融情报机构AUSTRAC出台了新的运营规则和交易限额,希望通过制度约束阻止诈骗行为,减少因加密货币引发的财产损失。 AUSTRAC首席执行官Brendan Thomas指出,诈骗分子利用网络恋爱、快速高额回报等虚假承诺,诱使受害者大量现金转入加密货币市场。
尤其是老年受害者,他们往往缺乏识别网络诈骗的经验,容易相信陌生人包装的甜言蜜语而丧失防备心。警方强调,一旦遇到对方提出通过加密货币付款的要求,特别是伴随着紧迫感或高额回报时,应立即停止联系并报警举报。 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犯罪手法提供了温床。加密货币交易速度快、无法撤回的特点,使得诈骗资金转移迅速且难以追查。诈骗犯利用这一点设计流程,引导受害者分多次通过加密货币ATM转账,以避免引起ATM使用异常的警觉。在这样的背景下,警方与金融监管机构正加紧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配合加密货币ATM运营商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监控,降低潜在风险。
此次行动还发现,一些被警方标记为“疑似洗钱或吸毒资金转移”的用户实际上也是诈骗受害者,他们或是被迫充当“钱袋子”,帮骗子转移资金,或是尝试通过类似手段挽回之前被骗的钱。犯罪链条复杂交织,增加了侦查阻力,也提醒社会对网络犯罪害群之马必须严厉打击。 此外,澳大利亚网络犯罪举报平台ReportCyber在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间,收到了超过150起涉及加密货币ATM骗局的独立举报,累计损失超过310万澳元(约200万美元)。这一数字反映出加密货币市场诈骗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也促使监管层和行业参与方增强合作,共同防御金融诈骗风险。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启示。首先,老年人在数字金融领域尤其需要加强自身的防骗意识,家属和社区应积极提供相关教育和支持,帮助老人分辨网络世界的陷阱。
其次,监管机构必须完善规则和技术手段,推动加密货币ATM等新兴金融工具安全合规运营。再次,公众应警惕“快速回报”、“情感投资”等高风险诱惑,合理规划个人资产,遵循合法渠道进行金融活动。 面对飞速发展的加密货币技术和日益狡猾的诈骗手法,社会各界必须携手合作建立健全的防护网。教育普及、法律规范、技术创新及执法力量共同发力,才能切实保护每一个投资者,尤其是像那位寡妇一样容易受到情感操控的弱势群体,免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只有如此,加密货币行业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稳健发展,真正成为人们财富增值和未来生活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