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種子階段投資通常是風險投資人耐心等待的歷程,長達七到八年甚至更久的持有期並不罕見。投資人會在創業公司經歷多輪融資與成長後,等待其獲得重大回報的出口點。然而,隨著近年來市場環境和投資者行為的深刻變化,這種耐心等待的模式正逐漸被打破。如今,許多種子投資人開始選擇在公司成長得較早的階段,甚至在B輪或A輪之後,提早賣出他們的「贏家」投資。這種轉變不僅對整個風險投資生態系統產生影響,也重塑了資本流動和創業公司成長策略的邏輯。 為什麼這種改變會發生呢?一個核心的驅動因素是有限合夥人(LP)對流動性需求的上升。
過去,LP通常願意等待長達一個周期的回報,包括基金的7至8年甚至更長時間。此時的投資回報較為穩定且具吸引力,使得長期持有變得合理。但隨著近年高收益回報的減少,加上市場提供了更多更靈活、易變現的投資選項,LP開始越來越重視中期甚至短期的現金流回報。 他們開始質疑長線持有的必要性,並提出希望風險基金能夠創造更快的退出機會。這一改變促使基金經理重新審視投資組合的管理方式,並考慮更靈活的退出策略。Charles Hudson,資深風險投資人及Precursor Ventures的創始人,曾根據有限合夥人的要求,模擬了在不同融資階段出售其投資組合公司的假設情境。
結果顯示,如果投資組合的資產能在B輪階段出售,整體基金的回報率不僅仍具吸引力,甚至可達到三倍以上,相比於持有直到後期或退出於IPO時有所優勢。 很多投資者正逐步從傳統的長週期耐心投資者,轉變成類似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風格的現金流優化者。他們在尋求能夠平衡風險與回報的同時,也更注重資金的流動性和風險控制。這意味著,在種子輪甚至較早期的贏家公司中進行部分退出,將成為提升基金運作效率和回報穩定性的關鍵因素。 不過,這種心態改變並不容易接受。許多投資人在心中仍然期待所投資的優質公司能創造出超級回報,尤其是那些具備市場顛覆潛力的獨角獸公司。
然而,這些企業往往也是市場和其他二級購買方最感興趣的對象。投資者面臨的兩難是:是繼續持有潛在的巨頭股權,還是選擇在估值已經有明顯提升的階段退出,回籠資金以便於將來投資更多初創企業。 另一個推動早期退出的趨勢是行業整體對於「製造流動性」的重視。傳統風投管理者現在越來越頻繁地聘請專門團隊,致力於探索二級市場交易和其他非常規退出管道。這不僅幫助基金實現部分資產的現金變現,也為投資者提供更靈活的資本配置選擇。在競爭越發激烈和市場波動頻繁的環境下,這種策略無疑提升了基金的抗風險能力。
從創業公司的角度來看,投資者的早期退出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早期投資者實現部分退出,有助於吸引更多風險資本流入市場,支撐更多創新的創業項目。另一方面,創業公司可能面臨更頻繁的股權結構變動,甚至在成長關鍵期須應對更多投資者退出所帶來的資金鏈不穩定問題。因此,創業企業在選擇投資方時,也開始更多考慮投資者的退出策略與配合度。 此外,科技市場和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也促使整個投資生態系統加速調整。幾乎所有新興產業的競爭節奏正在加快,創業公司面臨的市場機會窗口更加有限。
過去靠長期發酵實現估值跳躍的模式,正在被更加重視階段性指標和中短期現金流的投資方式所取代。 這種「新數學」的投資哲學,不僅僅是階段性退出時間的改變,更是一種對投資組合管理風險和回報結構的全面重塑。種子投資不再是簡單押寶未來真正成功的少數幾家公司,而是更多著眼於在合適的時間點將資本從成功企業中部分回籠,併入下一輪投資或其他更靈活的理財產品中。 總體來看,種子投資人提早出售贏家企業的趨勢,反映了整個風險投資行業在資本市場環境和投資者期望上的根本轉變。對於創業生態系統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挑戰在於如何協調不同投資人對流動性和長期價值的需求,機會則在於通過更靈活的資本運作,促進更多創新企業的孵化和成長。
隨著越來越多資深投資人和基金管理者擁抱「基於流動性優化的投資策略」,未來的風險投資市場將呈現出更加多元和動態的格局。 對於投資人而言,理解這種新數學背後的邏輯,並合理調整投資組合策略,是保持競爭力和持續獲取優異回報的關鍵。同時,創業公司亦需要適應這一轉變,在資本選擇上更加謹慎,平衡短期現金流與長期戰略發展的關係。展望未來,種子投資的定義和操作方式將持續演變,更加融合靈活性和策略性,達成資本與創意的雙重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