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对数字资产的兴趣日益增长。为了引导银行机构合理合规地为客户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美国三大监管机构美联储(Federal Reserve)、货币监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OCC)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联合发布了最新的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旨在明确银行在进行加密资产托管时的风险管理和合规要求,推动加密金融服务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这一联合指导方针的发布,标志着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对加密资产领域态度的显著转变。过去,受监管机构的谨慎限制,银行在数字资产服务领域参与较为有限。然而,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需求增长,监管机构开始放宽部分限制,同时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为银行参与数字资产托管提供制度保障。
指导方针指出,银行在为客户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时,应施行与传统金融产品相同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具体来说,银行需全面评估加密资产的潜在风险,其中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等。同时,银行必须确保对所托管的加密资产的加密密钥掌握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或资产失窃。 此外,指导方针强调,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成员应深入理解加密资产托管的业务模式及相关风险,以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的有效执行。反洗钱(AML)和客户尽职调查(CDD)措施同样是确保数字资产交易安全和防范金融犯罪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指导文件还建议银行定期进行操作审计和风险评估,保持风险管理体系的动态适应性。
近年来,美国银行业巨头如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等,都展现出积极拥抱数字货币及稳定币的趋势,部分银行甚至探索将加密资产纳入支付系统和金融产品中。这种市场需求推动监管机构调整政策,既保障金融系统稳定,也鼓励创新。 2025年5月,OCC曾明确允许国家银行处理加密货币交易并可将部分服务外包,只要相关的第三方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与此同时,美联储撤回了2022年颁布的不鼓励银行参与加密货币和稳定币活动的部分指导,取消了此前的参与前通报要求,表明美联储对数字资产业务的态度更为开放和包容。 新任货币监理署署长乔纳森·古尔德(Jonathan Gould)于7月11日获得参议院批准上任,他在受聘前已在加密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曾供职于著名区块链技术公司Bitfury和国际资产管理巨头黑石集团(BlackRock)。古尔德的任命被视为监管机构对加密技术理解加深以及推动监管创新的积极信号。
美国国会近期也加快了加密立法进程,启动“加密周”活动,预计将讨论包括GENIUS法案、CLARITY法案和反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监控法案在内的多项加密相关法规。这显示出政府层面对数字资产监管的重视以及意图通过立法完善监管框架的决心。 在全球数字资产监管风云变幻的背景下,美国联邦监管机构的联合指导方针无疑为银行业明确了加密资产托管的合规路径,减少了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坚持现有风险管理原则,同时结合加密资产的特殊属性,指导方针建立了银行开展业务的底线,保障了客户资产的安全性与透明度。 未来,随着技术演进和市场深化,银行加密托管服务有望实现更广泛的创新应用,包括与区块链支付网络的紧密融合和稳定币的普及。金融机构应保持对监管动态的敏锐关注,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积极探索数字资产领域的合规运营模式。
总而言之,美国监管机构此次联合发布的加密资产托管指导方针,体现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支持态度,同时也彰显了对风险防范和合规治理的重视。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这一指导将成为银行参与数字资产市场的坚实法规基础,有利于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