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这颗太阳系中体积最大且极具特色的气体巨星,自17世纪被人类首次观测以来,其最引人注目的标志始终是那片巨大的红色涡旋——大红斑。这个堪称能容纳一个地球的巨大风暴,已在木星大气层中旋转了至少150年,被天文学家和行星科学家长期研究。如今,借助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高分辨率观测,科学家们对大红斑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发现它表现出类似弹力球般的“跳动”现象,挑战了过去对其稳定性的认知。2019年以来,哈勃望远镜每年通过“外行星大气遗产计划”(OPAL)持续监测木星及其他外行星,而2023年底至2024年初的一项专门观测项目,更是对大红斑进行了为期90天的细致追踪,记录了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之间木星距离地球从3.91亿英里变化至5.12亿英里的关键数据。通过这些图像和数据,科学家能够制作出大红斑随时间“蠕动”、如果冻般震荡的动态影片,揭示了这场全球最大风暴远非人们以往想象中的静态旋涡。 此次研究的主导科学家,来自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艾米·西蒙(Amy Simon)强调,过去虽然知道大红斑在经度方向上有轻微运动,但没料到其大小会出现如此明显的振荡。
这种为期约90天的周期性变化呈现为椭圆形的风暴在收缩与放大之间不断切换,伴随速度的加快与减缓,目前科学界尚未找到确切的流体动力学机制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哈勃望远镜连续的高频影像采集,科学家不仅测量了这次振荡中的尺寸变化,还捕捉到了亮度和颜色的细微变化。 更有趣的是,大红斑内部的核心区域在尺寸达到最大状态时能够释放更多的紫外线光,表明风暴上层大气中的氤氲或雾霾层减少,能见度提高。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迈克·黄(Mike Wong)共同研究指出,大红斑被北、南两条高速气流“夹击”,就像三明治中的面包将中间的馅料挤压突出一样。相比之下,海王星上的黑斑可以自由漂移纬度,而木星大红斑则受控于这两条喷流,长期固定在偏南纬度盘旋。这种复杂的动力构造使得大红斑在多变的力量博弈中不断“呼吸”和形变。
哈勃历时十年对大红斑体积的持续监测表明,风暴整体正呈现缩小趋势,科学家预测未来它会缩至能被喷流牢牢束缚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西蒙团队预计,一旦大红斑缩小至稳定大小,风暴将不会再经历如此剧烈的尺寸波动,但目前为止哈勃仅捕获了完整的一个震荡周期,未来仍需继续观测验证。持续的高分辨率跟踪将有望揭示其振荡背后的深层机理,例如大气层分层、热能交换或复杂的流体湍流相互作用等。 这场科学探秘不仅扩展了天文学家的认知边界,也为地球风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照。木星大红斑是已知太阳系内最大的气象系统,它的动态行为揭示了极端气候条件下风暴的流体动力学特征,可能为理解地球上飓风和极端天气事件的演变提供新的思路。此外,深入认识大红斑的物理机制,还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预测和解释其他恒星旁行星大气中的风暴和气象现象,推动外星气候学的发展。
哈勃太空望远镜自1990年发射以来,始终是开拓宇宙奥秘的利器。此次对木星大红斑的精细拍摄系列,彰显了哈勃在行星科学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哈勃项目由NASA与欧洲空间局(ESA)共同运营,管理和科学运营则由位于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负责。利用空间平台的超高视角和高清成像能力,哈勃无视地球大气层的干扰,捕捉到的细节之丰富和准确远超地面望远镜,使得研究团队能够观测并量化诸如风暴尺寸、形状、亮度和涡度等多项关键指标。 未来,随着望远镜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团队希望能够获取更多连续、长时间尺度的观测数据,深入剖析木星大红斑的振荡周期,以及可能存在的多周期、多模态振动现象。同时,结合来自朱诺号探测器的近木星轨道实测数据,将使得科学家能够从大气动力学和化学成分两个层面,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风暴体的形成、维持及演变过程。
如此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将推动我们提炼出行星气象学的普遍定律,为研究类似现象的外星大气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总的而言,哈勃望远镜近期对木星大红斑的观察不仅刷新了人类对这场巨大风暴的认知,而且揭示了外星风暴复杂动态的一个生动画面。这盘“天体减压球”般的跳动身姿,生动展现了宇宙中风暴系统的丰富多彩和神秘变化。未来的科学探索将继续聚焦于揭开其背后的秘密,助力人类迈向更加深远的行星天体物理理解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