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已开始在写作领域展现出强大潜力。许多作家和内容创作者好奇,人工智能究竟能在写作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创意和表达,还是仅仅成为辅助我们完成文字工作的工具?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从写作的本质和AI在其中扮演的“助攻”角色说起。近年来,不少知名作家在谈及写作过程时,都提到了“糟糕初稿”或“厚脸皮初稿”的概念。正如安妮·拉莫特所言,糟糕的初稿是优秀作品的起点,是创意生成的温床。AI写作工具正好能为这一步骤提供支持,将繁琐、低效的创意积累化繁为简,助力作家快速推进写作进度。所谓“厚脸皮初稿”,可以理解为一个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轻佻的草稿。
这份草稿为后续的修订打下基础,但它本身未必能呈现出最佳的文采和结构。正如某些作家戏称它为“呕吐稿”,或者“杂货清单”,这类初稿的价值不在文字的优美,而在于结构和灵感的积累。AI的优点恰恰体现在这一步。通过输入相关主题、关键词或以往的写作素材,AI可以迅速生成一篇风格单一但完整的文本草稿。虽然它的语气可能“厚颜无耻”,甚至稍显做作,但恰恰为创作者省去了面对空白页的恐惧,奠定了文字框架,并带来了许多启发。人类创作者在接受这样的初稿时,能够将其视为“初始的弹跳板”,依托其中的结构和思路,加入自己的情感、风格与洞察,反复打磨,逐步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而这一过程,正是AI无法取代的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很多作家担心,使用AI会剥夺他们与作品的情感连接,甚至侵犯原创权利。确实,目前AI训练所涉及的版权问题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然而,理智地将AI视为一个工具,而非创作主体,能够帮助我们在尊重版权和伦理的同时,合理利用其优势。合理的使用场景包括:营销内容的快速生成、视频脚本的初步构架规划、查询信的写作辅助甚至复杂叙事场景的头脑风暴。在营销领域,AI能够根据产品特点、目标受众快速生成社交媒体内容和视觉建议,极大提升效率。
例如,通过分析相关网站信息,AI能提出视频脚本、拍摄方案以及配乐建议,帮助不会制作视频的作者快速启动项目。对于具体的写作创作,如小说章节、故事情节设计,AI则是激发灵感的伙伴。虽然它不会像人类作者那样注入细腻的情感色彩,但在逻辑梳理、结构提示方面表现出色。当写作者陷入瓶颈时,与AI“对话”常常能激发新的思路,帮助理清难点。然而,任何由AI生成的内容都只是包含创作潜力的粗糙草稿。作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刨析与润色,替换陈词滥调,校正事实错误,并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声音来赋予文本生命。
创意的核心始终是人类的经验、感知和情感,而AI只是催化剂。选择AI时,明确具体且狭窄的目标十分重要。将AI定位为辅助手段,辅助写作结构、梳理想法以及提供写作灵感,而非用于直接产出成品,可以有效防止依赖性和泛泛之作。与此同时,作者也必须保持审慎态度,核查AI所提供内容的准确性。AI所推荐的书籍、数据、例证等,有时会出现错误甚至虚构的情况。通过结合传统的市场研究技巧,利用电商平台算法确认竞争书目,才可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原创性与版权保护依然是AI创作过程中的热点风险。因为目前大型语言模型是基于海量文本训练而来,其中不乏有版权保护的作品,未经授权地使用了作家的文字和思想。此问题的伦理争议仍在持续,作家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权益保护和自我审查。同时,AI的环境成本不容忽视。训练和运行复杂的模型需要极高的计算资源,产生大量碳排放。作为负责任的创作者,应合理规划使用频率,综合考量科技带来的效率与环境代价。
最理想的写作方式是人与AI协作,取长补短。写作者做骨架和灵魂,传递情感与洞察,AI则完成工具性的支撑工作。比如,借助AI对章节大纲的梳理,让作者更快进入状态;用AI生成初步文案,避免创作拖延;通过AI头脑风暴难点场景,激发思维灵活度。尊重原创、明确标注、伦理使用,是这一新型写作模式顺利发展的前提。对以人为本的创作精神保持坚定信念,让人工智能成为赋能工具,而非替代品。未来的写作格局或许会更加丰富与多元。
AI帮助作者“大胆写作”,降低初稿门槛,提升产出效率。但艺术与文学的精髓依旧属于人类的感知与表达。以“厚脸皮初稿”为代表的写作哲学,提醒我们写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完美呈现,而是多轮修订打磨的历程。AI在这条道路上,为创作者开辟了全新的起点。利用AI的力量,跨越创作瓶颈,同时保留自身独特的思想与风格,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才是未来写作的最佳路径。面对AI写作工具,保持好奇、保持批判,与时俱进地调整自我写作方式,将帮助作者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中稳步前行。
无论AI技术如何发展,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始终来源于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让人为的情感与机器的理性力量有机结合,共同书写创作的未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