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在内容创作与传播领域。AI可以通过大数据学习和分析大量文本、图像、音视频作品,进而生成多样化的创作内容,这在提升创作效率与丰富内容资源方面表现突出。然而,伴随而来的版权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当AI企业在未经版权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大量版权受保护的作品时,整个创意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天空电视台(Sky)的高层公开批评政府拟议的允许AI企业使用版权作品的相关方针,强调必须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以维系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英国政府在今年早些时候就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开展了公众咨询,最初提出的建议是AI企业默认可以使用版权受保护的内容进行机器学习,除非版权持有人主动选择退出。
这种“默认使用,选择退出”的机制意在促进AI技术的发展,降低获取训练数据的门槛,但却引起了版权方的极大不满。BBC总裁蒂姆·达维(Tim Davie)和Sky首席执行官达娜·斯特朗(Dana Strong)在多个公开场合均表达了坚决反对的立场。达维指出当前政策如果继续徘徊不前,创意产业将陷入“危机”,强烈呼吁政府尽快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护国家的文化资产和创作价值。达娜·斯特朗将这一提案比作当年打击电视盗版的挑战,强调大型机构虽能投入资源维护版权,但对于众多中小型创作者和企业而言,缺乏相应的法律武器和资金支持,根本难以应对潜在的侵权风险。她警告说“如果连我们这样的行业巨头都难以监管和保护版权,小型制作公司更是望尘莫及”,强烈建议政府调整政策,采取“主动授权”模式,即AI公司在使用版权作品训练模型前必须征得版权持有者同意并达成许可协议。这种“选择加入”机制被认为能更好地平衡AI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的关系,避免大量原创作品价值被“无偿挖掘”,确保创作者获得合理报酬和利益回馈。
面对版权方的担忧,英国文化大臣莉萨·南迪(Lisa Nandy)及技术大臣彼得·凯尔(Peter Kyle)回应称,政府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利益,并将启动多轮圆桌讨论,广泛听取创作者、传媒公司以及科技企业的意见,务求制定切实可行且兼顾各方利益的人工智能立法。南迪表示政府绝无偏袒科技巨头的意图,并承诺将进行经济影响评估,确保新规不会摧毁价值达1250亿英镑的创意经济。英国创意行业的担忧也得到多名知名艺术家与文化人士的支持,包括音乐巨星保罗·麦卡特尼和艾尔顿·约翰等,他们同样反对未经授权使用作品作为AI训练素材。此次风波反映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版权法律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AI训练需求巨大,依赖丰富多样的数据集,版权作品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何为合理使用,何为侵权,如何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尊重创作者权益,成为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法律难题。
英国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和参考价值。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独特创造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若允许AI企业在缺乏适当授权的条件下,广泛使用原创内容进行机器学习,可能导致原创价值被稀释甚至被取代,严重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应积极探索兼顾创新与保护的路径。例如可建立合理授权机制,推动版权交易平台建设,提高透明度和效率;或通过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技术增强版权追踪与管理;也可考虑设立专门的AI内容使用费标准,确保创作者因AI应用获得合理回报。此外,政策制定应平衡行业不同规模主体的资源和能力,辅助中小企业维护权益,避免权利差距扩大。
英国政府与创意行业正处于关键谈判阶段,未来几个月人工智能相关版权法规的制定将彰显政策智慧与社会责任。对于全球范围内同样面临类似版权挑战的国家来说,英国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借鉴。公众和媒体应关注法规细节与实施效果,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版权保护环境,促进AI技术健康有序发展。总结来看,BBC与Sky高层对允许AI企业使用未经许可版权材料的提案表示强烈反对,主要担忧是版权保护松动将削弱创作动力,损害创意产业利益。英国政府已表达积极姿态,承诺在制定人工智能法律时兼顾创作方与技术方的权益,通过公开讨论与透明评估寻找平衡点。从长远视角出发,构建健全明确的版权许可体系、加强技术监管与法律执行、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将是保障创作生态繁荣发展、促进AI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的关键。
未来,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合理界定AI使用版权作品的权限,在保证技术进步的同时维护原创价值,将持续成为全球议题,对此各界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