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的一举一动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近期,星巴克发布了2025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报告显示同店销售额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但整体收入稍超市场预期。此次财报一出,立刻引发了多位业内重量级人物的激辩,尤其是资深交易员斯蒂芬·吉尔福伊尔(Stephen Guilfoyle)和对冲基金经理道格·卡斯(Doug Kass)。两位金融高手对星巴克的现状和未来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反应出了市场对这家饮品巨头发展的复杂心态。 吉尔福伊尔作为华尔街老兵,从1980年代一直活跃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他坦言个人并非星巴克的忠实顾客,甚至对排队等候购买星巴克产品感到些许好笑,尤其在7-11便利店或甜甜圈店等更为便捷的选项近在咫尺之时。
尽管如此,他也强调,个人口味与投资决策不必完全一致;真正关键是公司业绩和增长潜力。但他坦白近年鲜少发现星巴克的投资亮点,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缺乏令人信服的买入理由”。 相较之下,星巴克管理层对公司的未来则充满信心。首席执行官布赖恩·尼科尔(Brian Niccol)在收益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制定的“回归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战略正在奏效。他指出,这一策略以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反馈为基础,聚焦于星巴克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一个温馨的咖啡馆环境,以及由技艺精湛的咖啡师手工调制的一流咖啡。尼科尔强调,这不仅是一场产品质量的革命,更是对星巴克“第三空间”理念的再塑造。
尼科尔的背景令人关注。他此前曾担任快餐连锁品牌Chipotle的首席执行官,帮助公司实现了收入和股价的双向大幅提升。在Chipotle任职期间,他成功带领公司实现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优化运营效率和品牌形象打造。正是这一段经历,使得星巴克董事会认为他有能力推动高端咖啡品牌在当前零售环境下实现转型升级。此外,尼科尔在美国著名餐饮集团Yum Brands旗下担任过多重要管理职位,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连锁餐饮运营经验。 不过,财报中的一些细节依然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星巴克财报显示,尽管营收略高于预期,但连续多个季度出现同店销售额下降,这反映出公司在核心客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尚未完全解决根本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咖啡豆等原材料价格和关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给星巴克的盈利能力带来了压力。公司首席财务官凯瑟琳·史密斯在电话会议中特别提到“关税环境和咖啡价格依然动态变化”,说明成本控制依然是管理层需要重点应对的挑战。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星巴克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外部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还包括来自竞争对手日益激烈的市场压力。传统咖啡店链如Dunkin’ Donuts,以及新兴的本地精品咖啡馆,都在积极争夺消费者的关注。与此同时,便利店和快餐行业的连锁品牌也通过产品多样化和价格优势,抢占了部分原本属于星巴克的市场份额。
这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使得星巴克即便在品质和品牌上占据优势,也必须不断创新以保持持续的吸引力。 再者,消费者习惯的转变同样影响星巴克的长期表现。随着数字化支付、无接触购物和送货上门服务的兴起,咖啡零售业务的运营模式和客户体验发生了深刻变化。星巴克近年来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比如升级移动应用、拓展订阅服务和改善会员系统,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客户粘性和消费频率。不过,这些变革短期内尚未显著转化为财务指标的改善,投资者仍在观望其转型成效。 从长期投资角度看,尼科尔的管理理念和“回归星巴克”战略被普遍看作有潜力的转机。
专家指出,星巴克拥有强大的全球品牌影响力和庞大的门店网络,凭借其领先创新能力,有望借助数字技术及新零售模式恢复增长势头。此外,公司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如减少碳排放和提高供应链透明度,也增强了品牌的社会责任感,迎合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价值观需求。 然而,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国际贸易政策收紧,以及经济衰退风险对消费者支出的压制,都可能拖累星巴克业绩表现。更为关键的是,管理层如何精准把握市场趋势,灵活调整业务结构,将直接影响未来几个季度的经营成果和股价走势。当前市场对星巴克的中短期表现持谨慎态度,交易员和基金经理普遍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公司接下来的业绩发布和战略执行情况。
总结来看,星巴克的最新财报释放了多重信号:虽然销售压力依然存在,但公司转型措施初现成效。资深交易员吉尔福伊尔的质疑与尼科尔的积极展望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市场对星巴克未来的不确定和期待共存。消费者体验、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以及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星巴克能否再度引领咖啡行业的关键所在。在充满竞争的全球咖啡市场中,星巴克如何平衡传统优势与创新驱动,将是投资者和行业观察者持续关注的焦点。未来,随着管理层持续推进“回归星巴克”的战略蓝图,其能否重塑品牌魅力,恢复强劲增长,无疑将决定这家咖啡巨头的大势走向与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