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市场的飞速发展,稳定币作为一种以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为基础锚定价值的数字资产,迅速成长为数字金融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低交易成本、快速结算与广泛流动性使得稳定币被大量应用于交易、支付和资产转移等场景。然而,稳定币的便利性与高流动性也成为非法活动的温床,尤其是在全球监管规则尚未完全跟上的背景下,滥用问题日益凸显。国际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最新发布的实施报告严正警示了这一趋势,指出全球监管框架仍未完全覆盖虚拟资产领域,稳定币的违法使用在2025年大幅上升,亟需各方协同应对。 FATF作为全球反洗钱和打击恐怖融资的核心国际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规范化的虚拟资产监管体系建设。该组织最近的报告强调,虽然已有近73%的监管辖区通过了加密资产“旅行规则”的相关立法,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s)在转账过程中披露发送与接收方的身份信息,但合规执行层面仍显不足。
报告显示,在85个施行旅行规则法规的国家中,约有60%的国家尚未发布相关合规检查结果或指导意见,监管落地仍存在明显短板。 稳定币的滥用形式多样且复杂。报告中特别指出,由朝鲜黑客组织策划的针对Bybit交易所高达14.6亿美元的虚拟资产盗窃案件,展示了黑客利用社会工程学手段和复杂资金洗白网络的手法。该网络涵盖混币服务(mixers)、场外交易(OTC)商以及超过12.5万个以太坊钱包地址,仅有不到4%的被盗资金被追回,体现出资产追踪与刑事追缴的巨大挑战。 稳定币因其价格波动小、结算快速且发行量庞大,成为非法资金转移和洗钱活动的首选工具。据私人机构估计,在过去一年中,稳定币交易量超过30万亿美元,这种规模庞大的资金流动加剧了监管的复杂性。
与此同时,“杀猪盘”式诈骗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聊天机器人和深度伪造技术构建的专业诈骗网络也在不断壮大,进一步放大了稳定币被滥用的风险。 根据FATF的评价,目前只有极少数司法辖区完全符合其关于虚拟资产监管的第15号建议。约有29%的国家被评为“大致符合”,而几乎一半的国家仅部分符合相关标准,21%的国家仍基本不符合要求。监管缺口不仅体现在法规缺失,更在于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项目的监管滞后。报告指出,约半数普查的监管机构要求具备可识别控制方的DeFi项目注册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但实际的执法行动相对有限,落实力度不足。 面对监管滞后的局面,FATF呼吁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加快推进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的执照审批和注册,强化对未注册实体的打击力度,同时积极监控和规范DeFi生态的发展,以堵塞监管空白。
随着稳定币走向大众广泛接受阶段,若全球监管不协调、不均衡,势必将加剧洗钱、恐怖融资及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阻碍打击跨境虚拟资产犯罪的国际协作效率。 展望未来,FATF计划在未来一年针对稳定币、离岸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及DeFi项目发布更多专项报告,推动制度完善以及监管实践的提升。FATF预计将于2026年发布关于虚拟资产监管第15号建议的下一次全面评估更新,以全面掌握全球监管合规进展及存在差距。 归根结底,稳定币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桥梁,在赋能创新和提升金融便捷性的同时,也暴露出监管体系的脆弱性和亟待补强的安全漏洞。全球各国应以FATF的指引为基础,加强法规制定和执法动作的力度,推动跨境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提升追踪虚拟资产犯罪链条的能力。只有构建起完善、协调且前瞻性的监管网络,才能实现数字资产的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
此外,行业内部的合规意识和技术防范同样关键。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需要积极提升自身的风控机制,应用区块链分析、人工智能审核等先进手段识别异常交易,配合监管部门共同打击洗钱和诈骗活动。公众层面,加密货币用户需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欺诈手段的能力,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在整个加密货币生态日趋复杂与多元的背景下,FATF的严厉警告不仅提醒全球监管存在明显滞后,也为各方敲响了重要的警钟。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依赖于合规、高效与安全兼备的金融环境,稳定币监管的完善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唯有全球协作持续推进,系统性的风险才能被有效控制,数字资产的创新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助推金融科技迈向更加包容、可信与稳健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