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研界对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问题日益关注。科学的根基依赖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而生物医学领域尤为重要。巴西作为拉丁美洲科学研究的领头羊,最近启动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再现性项目,企图检验本国生物医学研究出版物的真实性和稳定性。这项由超过50个研究团队参与的联合行动,覆盖了1998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使用三种常见方法的论文,结果却令人沮丧——不到一半的实验能被成功复制,曝光了科研诚信和方法应用上的重大挑战。 该项目由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名为巴西再现性计划,启动于2019年。项目选择方向独特,不针对某一特定领域,而是根据研究方法的普及度随机选取论文。
研究团队首先统计了巴西生物医学领域最常用的实验方法,最终锁定了涉及细胞代谢测定、基因扩增技术及啮齿类动物迷宫行为测试的三个实验手段。通过随机抽样,从217篇相关论文中筛选出60篇,进行重复实验验证。 面对COVID-19大流行带来的物流和协作困难,参与的213位科学家分布在56个实验室,依然协调一致地尝试复制原有研究。他们采用三次独立重复策略,每项实验由三个不同实验室验证,确保测试的严谨性和客观性。然后设立独立评审委员会对复现实验质量进行评议,以保障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然而,最终的复核显示,仅有约21%的实验满足复现标准,这一比例低于理想值,也与国际上其他类似大型再现性研究的发现一致。
例如,早前美国科学界开展的针对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的复制项目同样揭示了复现难题。这一情况提示,巴西生物医学研究正面临系统性挑战,或许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牵涉科研方法、数据处理、统计报告甚至科研文化的深层次问题。 复现性差还反映在效果大小的显著差异上。原始研究中观察到的效果大小平均比复现实验大60%,说明多数学术论文存在夸大研究干预效应的趋势。这种偏差可能由选择性报告结果、统计功效不足及发表偏倚等因素综合导致,进一步动摇了科研成果的信任度。 这一再现性调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为巴西科学界提供了一份详细的现状报告,也为制定更加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改进实验规范提供依据。项目负责人马里亚娜·博埃查特·德阿布雷乌指出,未来应从国内科研政策、大学管理和实验室实践三方面共同努力,提升数据公开、实验透明度和完整报告要求。 这项工作区别于传统只关注某一专业领域或知名研究的复制尝试,其基于方法论视角让其它国家和地区学者受益。通过聚焦细胞代谢测定、基因扩增及动物行为测试这三大常用技术,项目展现了跨学科、跨团队整合的协作模式。类似的模式或许能够缓解全球科学界普遍面临的“复制危机”,推动科学研究回归根本。 但项目也遇到了挑战,不同实验室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细节差异,科学家对按照原实验严谨复制还是进行合理改编存在分歧。
一些参与者将此比作将“各自风格迥异的车库乐队”引导成“交响乐团”的过程,可见协作和标准化间的复杂矛盾。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加强规范培训,也呼吁科研资助机构倾斜资金支持标准化实验设计与再现性研究。 巴西的这一创新尝试昭示了科研诚信建设的必要性。科研人员、学术期刊和评审体系需要形成共识:重复验证是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资源和声望不应只奖励最初的发现,更必须鼓励复现成功与失败的公开透明报导。如此才能逐步修复当前科学信任的裂痕,保障科研产出的真实性和社会价值。
未来展望中,提升复现率应成为全球科学共同努力的方向。信息技术进步为标准数据共享、预注册实验方案打开了新通路,也促进了跨机构、跨国界合作。巴西案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本,说明即使面临资源限制,系统性改进依然能够带来科学质量的质变。 总之,巴西的生物医学再现性项目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科研领域的根本问题,揭示了潜藏的风险和改进空间。它不仅激发了国内学界的反思,也向全球科研体系传递了重要信号:科学修正自身机制永无止境,唯有勇于直面挑战,才能推动人类知识的健康前行。未来,期待更多国家和机构加入这场再现性运动,共筑可信赖的科学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