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最大的银行显示出对化石燃料行业投资的大幅增加,终结了过去两年减少此类融资的趋势。这一转变不仅引发环境保护人士的高度关注,也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银行与气候混乱”报告(Banking on Climate Chaos report),全球65家最大银行在2024年的化石燃料融资总额达到了869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2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和富国银行——在这一融资领域占据显著份额,占总融资的21%。 此前几年,受国际气候协定和投资者压力的影响,多家银行承诺减少对化石燃料项目的资金支持,转而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助力全球经济低碳转型。然而,2024年数据显示,部分大型银行不仅没有坚持绿色承诺,反而显著增加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排放能源项目的融资,甚至推动这些领域的扩张计划。
该报告指出,有45家银行在2024年较上一年增加了化石燃料融资,表明行业内部整体态势出现倒退。 银行加大对化石燃料的投入背后,存在多重因素。一方面,全球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促使部分金融机构重新评估能源安全需求,认为短期内传统能源的供应仍然不可或缺。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因政治压力选择退出气候联盟或淡化此前的减排承诺,试图在能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找折中策略。这被环境组织批评为对抗气候承诺的“退缩行为”,可能延缓全球碳排放减少目标的达成。 报告的联合撰写者、雨林联盟网络(Rainforest Alliance Network)高级研究策略师卡雷布·施瓦茨指出,2024年是过去几年中出现重大逆转的一年。
这种融资增长不仅反映了银行对化石燃料行业的继续支持,更暗示它们在助推传统能源扩张方面的积极参与。三家美国大型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花旗成为化石燃料扩张融资的前三大银行,融资金额的增加均超过了120亿美元,英国银行巴克莱也显示出类似趋势。 据报道,美国银行在2024年对化石燃料融资贡献达2,890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约三分之一。与此同步的是,多个美国领先银行陆续退出了气候行动联盟,进一步显示资金流向的变化正逆转之前绿色金融的积极势头。美国环境组织Sierra Club化石燃料自由金融运动高级策略师杰西·沃克斯曼明确表示,这种趋势令人失望,表明银行在政治压力下放弃了对气候变化的真正责任。这种撤退不仅对实现《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构成威胁,也危及经济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路径。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在遭遇疫情恢复后持续增长,这加大了对短期能源安全的依赖。多国政府在保障本国能源供应稳定的背景下,未能给与银行足够的可持续投资激励,导致银行重新审视其融资结构。此外,市场对新能源技术成熟度和盈利模式的担忧,也使部分金融机构选择“保守”策略,继续支持有稳定现金流和资产抵押的传统能源项目。 在这一复杂环境下,银行如何平衡利益与责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金融机构不仅应遵守其社会责任,还需认识到支持高排放能源的长期风险。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灾害和政策变化将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投资化石燃料可能导致未来资产遭遇“搁浅风险”,即因政策限制、技术进步或市场变化而失去价值。这不仅影响银行盈利,也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此外,全球投资者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纳入投资决策,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型。不过,2024年的融资数据反映出商业利益和气候目标之间的冲突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驱动下,银行不惜增加对传统能源的资金支持,可能损害其长期品牌形象和投资者信任。
从监管角度看,不同地区对金融机构的气候相关政策支持程度不一。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推行较为严格的绿色金融法规,鼓励银行压缩碳密集型资产配置。而美国等市场的政策环境复杂且波动,导致部分银行在国际压力与国家政策之间摇摆不定。对未来而言,全球金融监管协调和统一标准的推进将成为关键,以确保银行融资方向与全球气候目标保持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化石燃料融资增加,但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仍在增长,显示双轨并行的趋势。银行加快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资本投入,尤其在风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但要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金融界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减少对高碳资产的金融依赖。 展望未来,银行界将面临严峻的社会和市场双重考验。一方面,公众和投资者对环境责任的期望日益增高,银行仍需积极回应;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和能源形势仍充满不确定性,如何在风险与机遇之间找到平衡成为重大课题。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将直接影响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和效果。 综合来看,2024年银行业对化石燃料的逆向加码反映了现实世界在气候行动上的复杂性:资金流向并非单一趋势,而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面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全球银行及其监管机构需要携手强化绿色金融政策,制定明确的碳减排指标,防止高碳投资对环境造成更大破坏。
唯有如此,才能保障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未来的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