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地、海洋、空中和太空之后的第五个作战领域。美国陆军网络兵团的成立,不仅标志着军事技术与信息领域的深度融合,也展现了美国军事力量面向未来作战环境的前瞻性布局。尽管网络兵团仅成立十余年,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技术积累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理解这一前史,有助于全面认识美国军队如何将网络和信息技术纳入国家防务体系的核心地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冷战高峰时期,美国面临着苏联核威胁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提升信息的共享与威胁预警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军方开始搭建计算机网络,试图通过联网使情报传递更加高效,增强战略指挥控制的能力。
国家安全局(NSA)在那个时期已经拥有数百个互联终端,成为早期军事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主力军。1969年,先进研究计划局网络(ARPANET)的上线,标志着互联网的技术雏形诞生,这一网络技术的军事应用为日后信息战和网络作战奠定了基础。进入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军事专家开始关注“信息战争”的概念,特别是武器系统之间信息流动的数字化干扰和破坏。1976年,信息战争被正式提出,作为影响敌方指挥与控制系统的战略手段。这种理念显示出信息与指挥系统的结合不仅影响战术执行,更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重要性。到了1979年,NSA高层意识到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被入侵的风险,从而开始探索技术手段进行深度渗透,提升对敌方网络的攻击能力。
进入80年代,国家安全局和联合参谋部开始秘密实施计算机网络攻击与渗透计划,美国也发现苏联同样在通过黑客手段针对美国网络展开网络战,这种对抗性质使网络已然成为新型战场。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90年代计算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拓展,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带来的信息优势显得尤为关键。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成功实践说明,信息不仅仅是辅助武器,而是影响战局走向的决定性力量。通过对敌军情报的快速获取与指挥通信的有效瘫痪,盟军展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军事力量倍增器的强大潜力。这种经验使得美国国防部持续加大在信息优势领域的投入和关注。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解体,国防预算面临压缩,美国陆军开始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寻求信息主导地位。
通过建设先进的网络系统和传感器,并以信息优势为基础,追求在战场上的绝对控制和经济高效的兵力使用。90年代中期,陆军激活了陆地信息战行动小组(LIWA),开始在作战中实施攻防一体的信息作战。信息作战人员与机动作战部队的联合实践,如波斯尼亚和巴尔干维和行动,充分证明了信息作战的不可或缺。同时,1997年陆军首次开设信息作战专业(功能领域30),培养专门人才以保持能力的延续性。军事情报分支在网络空间作战能力上的进展同样显著。将计算机网络行动视为信号情报的新形式,军事情报部队先后成立专门单位进行网络战训练与实践。
从1995年设立的小型网络作战单位,到2000年的“米德分遣队”,再到2008年拥有近200名士兵的网络战营,最终发展成今天的780军事情报旅(网络),这一系列演变见证了网络作战力量的正规化和规模化。与此同时,早在1967年,兰德公司科学家威利斯·韦尔就已强调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性,特别警示内部人员泄露机密和恶意入侵的风险。这一呼吁推动了军方对计算机安全机制的重视,成为日后网络防御体系建设的基石。信号兵团在计算机应用和网络防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网络企业技术司令部(NETCOM)成立,信号兵团成为陆军网络防御的主导力量,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和确保通信畅通的任务。然而网络防御与网络维护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侧重识别并击败威胁,而后者则注重网络的稳定运行。
这种文化差异一度导致网络作战与网络保障之间存在协同障碍。2004年,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将网络空间列为军事作战领域。美国陆军在此后几年针对网络战略布局进行了规划,1998年将太空和导弹防御司令部指定为网络空间活动的上级单位。2008年国防部长下令各军种成立网络司令部,2009年陆军也成立了临时的陆军网络作战部队(ARFORCYBER)。2010年,随着美国网络司令部的设立,陆军正式激活三军星级的陆军网络司令部(ARCYBER),开启了网络作战的系统化运作阶段。值得关注的是,初期网络司令部的指挥官多来自传统作战兵种,体现了对网络作战视角的多元融合。
尽管ARCYBER成立,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TRADOC)2009年的研究报告仍倾向于由军事情报和信号兵团分担进攻与防御网络作战任务,未建议设立独立的网络作业职业路径。随着网络任务复杂化,网络兵团内部开始形成对专业职业路径和军事职位代码(MOS)的需求。信号兵团于2010年推出了信息保护技术员(255S)军士官专业,专责于信息保障和网络防御工作。2012年,军事情报分支开放加密网络战术情报员(35Q)军士官职位,负责数字加密情报操作与网络攻击防御。信号兵团也在2013年设立了网络防御员(25D)岗位,从中士起招收具备信息保障和网络防御经验的人员。内布拉斯加军事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积极推动成立独立的网络兵团职业领域。
在NSA的合作支持下,该系培养了大量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并发起成立校园网络安全俱乐部。2012年,美国陆军部长批准在西点军校设立陆军网络中心,致力于战略研究和技术支持,这一中心于2014年正式开幕。西点军校的网络科研人员甚至提出了网络兵团军官职涯的构想,并设计出后来采用的兵团徽章——以交叉闪电与匕首象征网络行动的敏捷和攻击性。军队高层对网络领域的认识逐步深化。2012年至2013年间,陆军总参谋长奥迪尔诺将军与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司令罗伯特·康恩将军认为,现有由情报与信号兵团分摊网络职责的模式已不适应需求。2013年2月,康恩在AUSA研讨会上公开呼吁建立专门的网络兵团学校和职业路径,强调必须打造专业化的“网络战士”以应对未来挑战。
随着网络任务力量的强化和专业化,陆军网络兵团从萌芽走向成熟,其历史的前期发展阶段蕴含了丰富的理论探索、组织调整与技术创新。网络兵团的建立不仅是军事技术升级的体现,更代表了信息时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它突破了传统兵科界限,将电子战、信息安全和网络攻防融合为一体,形成全新的作战模式。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量子计算等技术的不断突破,网络兵团的角色将更加关键。精准的信息优势、不间断的网络防御以及高效的网络攻击能力,将成为现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美国陆军网络兵团的发展历程,不仅为全球军事网络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新时代军事力量的多维融合树立了标杆。
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把握未来网络空间军事战略的脉搏,指导更多国家和组织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威胁,实现信息化战争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