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汽车行业迈向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需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提升。先进的7纳米以下工艺因其尺寸更小、集成度更高及功耗更低,成为支撑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电动车动力控制和软件定义车辆(SDV)等复杂汽车应用的核心。然而,将这些最先进的IC投入汽车市场,却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汽车芯片的设计、制造与测试必须兼顾极高的质量要求,同时保持成本效益平衡,这使得相关技术方案不断创新与优化成为必然。传统汽车芯片设计多采用成熟的制程节点,生命周期长且更新周期较慢,然而如今技术变革迫使行业加速向先进制程迁移。ADAS系统和智能车载娱乐系统的普及,共享了对更强计算能力和更低功耗的迫切需求,催生了基于芯片级和多芯片模组的新架构。
但这也增加了芯片系统的复杂度,影响着可靠性保证和测试覆盖。作为汽车行业的核心指标之一,零缺陷率(小于百万分之一的缺陷率)带来了极高的质量门槛。安全标准如ISO 26262 ASIL-D等级对芯片的安全完整性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设计和测试过程必须能够发现并消除潜在的缺陷以及隐蔽的潜在故障。这也是为什么芯片测试技术必须持续引入更精细的故障模型和更高效的自测试机制。随着自动驾驶等级从L2过渡到L3甚至更高级别,车辆内部搭载的传感器数量激增,数据处理需求几何倍增。这意味着处理器不仅需要应对海量实时计算任务,还必须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7纳米及更先进节点带来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的同时,也使得芯片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工艺变异和缺陷敏感度随之上升,测试难度加大。电动车市场的扩展进一步推高了对低功耗芯片的需求。先进工艺节点有助于延长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但对应的芯片寿命却需要支持长达15年、超过130000小时的“全天候”工作模式,这对芯片的热稳定性、抗老化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考验。芯片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采用三温度(-40摄氏度、105摄氏度、175摄氏度)应力测试,模拟真实汽车环境下的极端工况。这些测试需要极为精确的温控和负载设备支持,同时对测试时间和测试覆盖率提出了严苛要求。为了减少测试成本并提升测试效率,行业积极推广内建自测试(BiST)技术,并结合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模型,实时识别和规避潜在故障芯片。
通过在芯片内植入智能监测模块,测试数据不仅限于制造环节,还延伸至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实时性能监控和预测性维护。近年来,芯片设计的异构集成——尤其是芯片组装中的chiplet设计理念,正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将庞大复杂的功能模块拆分为多个不同节点工艺的芯片单元,大幅提升了制造良率和灵活性。但这为测试也带来了新的困难,包括芯片间连接的物理检测、已知良好芯片(KGD)的保证和多芯片系统的整体可靠性验证。为此,检测技术不断演进,声学检测和X光成像成为关键工具,能深入芯片间微观界面识别细微缺陷。同时,虚拟测试(数字孪生模拟)作为辅助方案被广泛采用。
工程师利用软硬件模型模拟芯片在真实车辆中的运行状态和失效模式,从而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和系统瓶颈,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实车测试风险。随着汽车软件定义程度的不断加深,芯片性能和功能正日益受软件影响。通过集成智能监测工具,厂商可以实时观察软件运行对芯片硬件性能的影响,识别潜在的性能退化并对软件更新引起的动态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整体来看,7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IC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虽充满挑战,但也为智能驾驶和电动汽车的性能跨越式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技术发展方向包括拓展更精准的测试覆盖、提升内建自测试能力和完善多芯片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实现汽车电子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极大提升行车安全和用户体验。
未来,随着设计和测试技术的不断突破,加上产业链各方协同创新,先进制程芯片必将在汽车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智能交通迈向更加安全、高效和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