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一架印度航空的波音787-8客机(注册号VT-ANB),在印度古吉拉特邦阿默达巴德的跑道上起飞后不久意外失去高度,随后坠毁于当地一所医学院校园内。该航班编号AI-171,计划从阿默达巴德飞往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机上共有230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此事故震惊了全球航空界,并引发了对波音787机型及其引擎安全性能的广泛关注。事故造成机上大部分人员遇难,地面亦出现一定伤亡,只有一名乘客幸存。最新的调查显示,飞机在起飞过程中遭遇了推力完全丧失,机组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Mayday”,但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阿默达巴德机场为该机提供了全长3505米的跑道,适合大型宽体客机起降。
根据航班数据,AI-171在跑道上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滑跑,充分利用跑道末端进行起飞加速。起飞时气象条件良好,风速适中,能见度充足,无明显恶劣天气影响。飞机于当地时间13:38起飞,起飞决断速度(V1)和离地速度(Vr)均符合标准,飞机按预期实现初升高度。然而就在升空数十秒内,发动机推力突然丧失,飞机未能获得足够动力爬升,最终以610英尺(约186米)高度冲出跑道,撞击了附近的BJ医学院宿舍楼。 事故发生后,印度民航总局(DGCA)迅速介入调查,联合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AAI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局(AAIB UK)及波音公司共同组成调查团队。调查重点包括飞机维护历史、发动机状态、燃油供应系统、飞行数据记录器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等多方面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飞机于2023年进行了全面检查,右侧发动机在2025年3月刚完成大修,左发动机于2025年4月完成检查,均未发现预警隐患。起飞前飞机状态正常,装载合理,飞行员资质良好,机长拥有8200小时飞行经验,副驾驶也具备1100小时飞行经验,排除故意失误或飞行员操作失误的可能。 深入分析飞行数据,调查发现两台GE GENx发动机在起飞后不久分别从“推力运行”状态切换至“燃油切断”,导致发动机推力迅速下降。燃油切断开关的切换时间仅相隔1秒,紧接着发动机转速N1和N2开始降低,逐渐低于最低怠速。随后,飞机的RAT(动能风扇装置)自动展开,为液压系统提供应急动力。机组人员试图重新启动发动机,APU(辅助动力装置)进气门也开始自动开启,部分燃油控制开关由“切断”切换回“运行”,发动机曾一度恢复点火,但推力未能有效回复。
机长在事故录音中明确质问副驾驶为何关断发动机,但副驾驶坚称并未进行相关操作。这一对话在业内引发广泛讨论,歧见集中在是否为人为触发燃油切断,还是系统故障导致开关意外跳转。 调查同时排除了鸟击、装载过载和飞行员疲劳等常见违规因素,也未发现起飞时发生明显的机械故障。飞行数据及现场证据均显示飞机在有效起飞速度内。这起事故成为罕见的双发同时失去推力事件,促使全球航空监管机构高度重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此前于2018年曾发布安全信息公告,提醒航空公司检查波音737和787系列飞机燃油切断开关锁止机构,防止误操作及意外切断。
但印度航空并未全面实施相关升级或改进,调查中被认为是潜在安全隐患之一。 维修纪录显示,航空发动机上的MN4微处理器有热应力导致焊点断裂风险,可能导致发动机电子控制装置(EEC)失效,出现间歇性断电和控制信号错误。全年轮换次数及热循环次数均可能使处理器在关键时刻失灵。2020年和2021年,GE与FAA发布了相关服务公告(Service Bulletin),建议更换MN4微处理器并加强燃油开关锁定机制。印度航空未完成相应升级可能导致燃油切断信号的异常发出,造成发动机推力丧失。 坠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机上241人遇难,仅一名乘客存活。
地面医学院发生多起人员伤亡,确认19人死亡,另有数十人受伤。救援行动迅速展开,事故现场残骸散落广泛,火灾造成搜救难度增大。幸存者描述称起飞后飞机灯光闪烁,随后失去升力感,最后猛烈撞击建筑。救援人员对此生还者予以高度关注,正在持续治疗其多处严重伤情。 事故发生后,印度政府加强监管,发布航空安全指令,督促所有运营波音787和737机型的航空公司及时检修燃油切断开关和发动机控制单元。调查机构在黑匣子数据提取中与美英专家密切协作,确保透明公正。
政府还强调将接受国际民航组织(ICAO)派遣的观察员参与调查,提升调查质量和透明度。舆论界针对起因存在多重猜测,从恶意人为行为到系统硬件故障,各界意见纷纷。调查组提醒公众谨慎对待未经证实的谣传,公布的技术数据才是判断事故原因的关键依据。 此次事故对全球航空安全意义深远,暴露出关键控制系统老化和维护不足的隐患,凸显了电子模块可靠性在高负荷环境中的重要性。波音公司随后承诺加强相关零部件的可靠性测试与更新,加快全球机队的安全改进计划。印度航空则面临公众和监管机构的质疑,调整其安全维护体系和员工培训以防类似事件重演。
阿默达巴德空难成为近年来最为严重的双引擎失去推力事故之一,事故调查仍在持续深入,各国航空安全界也从中汲取教训,完善维护规范与技术升级要求。最终的调查报告预计将对事件的技术细节和责任判定做出更权威的阐述。全球航空业对于保障飞行安全更加警惕,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水平向前发展。此刻,纪念遇难者的同时,航空安全的前行之路仍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