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核战争一直被视为最具毁灭性的冲突形式。尽管幸存的可能性极低,然而专业军事人员,特别是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飞行员,仍需配备各种先进装备以应对极端环境。尤其是在核爆炸产生的强烈闪光会导致“闪光盲”的情况下,飞行员如何保障视力和继续完成任务成为关键。本文深入探讨美国空军轰炸机飞行员在核灾难场景下所穿戴的防护装备,重点聚焦一种冷战时期研发、至今仍在使用的特殊防护护目镜——极化铅锆钛酸盐闪光盲保护护目镜(PLZT闪光护目镜)。 核爆产生的闪光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光辐射,会瞬间使人暂时失明。根据相关研究,亮度突变可引发飞行员视力短暂丧失,白天约持续两分钟,夜晚最长可达十分钟。
在轰炸机执行任务时,这一时间足以导致空中飞行极度危险,甚至无法继续操控飞机。为解决这一根本难题,美国空军在冷战期间发展了多种对策,其中以PLZT闪光盲护目镜最具代表性。 PLZT护目镜的核心材料是一种透明电光陶瓷,英文名称为Polarized Lead Zirconate Titanate,中文可译为极化铅锆钛酸盐。这种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光性能,能够在毫微秒内通过电流控制其透光率,从而迅速从透明变为不透明。当飞机外部光线出现剧烈突变,比如核爆闪光时,护目镜的感应电路即刻切断电流,触发材料瞬间变黑,保护飞行员的视网膜免受灼伤及暂时性失明。光线恢复正常时,护目镜会自动恢复透明状态,允许飞行员继续观察外部环境。
这一护目镜通常安装在飞行员头盔上,并连接一个类似冷藏箱大小的控制电源设备。整个系统能快速响应光线变化,保证飞行员在核闪光环境下视力依然能得以保护。此外,为防止护目镜出现激活失灵的极端状况,飞行员通常配备一个眼罩,遮挡一只眼睛,确保至少一只眼睛可用。 美国空军早在1980年就开始在F-111B轰炸机机组中首次使用这种EEU-2/P型号护目镜,随后推广至B-52、B-1和B-2隐形轰炸机等战略核武器平台。后来增强版EEU-2A/P更进一步缩短了护目镜变暗反应时间,使其能够更快更灵敏地应对核爆闪光。相关装备成为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SAC)战备行动中的标准配备,并逐渐扩展为太平洋空军所有核任务机组的必需品。
除了护目镜,B-2隐形轰炸机还采用了内置可拆卸的防护玻璃面板,安装于驾驶舱面板上方。该防护玻璃利用相同的PLZT材料技术,在核闪光发生时迅速变暗,为机组人员提供另一层视力保护。虽然这种防护玻璃在飞行中会限制机舱内部分操作界面访问,但作为护目镜的辅助最高保障系统,仍然是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措施。 虽然PLZT闪光盲护目镜为战略轰炸机提供极佳的视力保护,但这一技术并未在战术战斗机和其他机型广泛使用。主要原因在于护目镜较重且影响视野透光率,且战术机通常执行白天短程攻击任务,核闪光诱发的视觉影响相对有限。更重要的是,战术环境中直升机和战斗机面临更多其他生存挑战,核闪光防护优先级相对较低。
美国空军航天系统司令部还曾尝试将该材料技术直接融入飞机的驾驶舱挡风玻璃,使其具备快速变暗的能力,减少对飞行员佩戴护目镜的依赖。尽管此举在B-1轰炸机中进行了原型测试,但尚未全面投入运营。相比之下,B-2上的防护玻璃模块设计则为该技术提供了实际应用场景。 这些极具冷战特色的装备体现了当时军方对核冲突可能爆发的极端预案。虽然经过几十年发展,国际局势有所变化,但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回升,核战略相关装备的价值重新获得重视。PLZT护目镜这一冷战遗产因此得以继续服役,并在美军核战略体系中保持核心地位。
对于飞行员来说,佩戴PLZT闪光盲护目镜可能不如现代战术头盔舒适自由,其视野也有限制,但这一装备可确保即使在核爆闪光突然降临时,飞行员依然能够维持视觉保护和任务执行能力。操纵超重战略轰炸机进入敌方领空完成核打击使命,是极端环境中对飞行员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极端考验,而PLZT护目镜及配套系统则成为他们身上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总的来说,美国空军轰炸机飞行员的核闪光盲防护装备是冷战技术与现代战争需求融合的产物,体现了军用电子光学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未来若核威胁依然存在,这种装备或将继续扮演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保障关键任务的顺利完成。随着科技进步,或许还会出现更轻便、高效的视觉防护装备,为飞行员提供更加全面的综合保护。然而,回顾如PLZT闪光盲护目镜这类冷战时代神器,不仅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痕迹,也为现代核战略防护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