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安全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选择和数据架构策略的差异成为关键胜负手。谷歌以320亿美元收购Wiz,明确向业界传递了云安全领域赢家的信号。Wiz并非这场赛跑的先行者,五年前成立的Lacework凭借扎实团队、明确产品愿景和顶级风险投资支持曾一度抢占市场先机。然而事实证明,市场之争终究由技术架构与创新速度决定胜负。本文将聚焦两家公司数据基础设施的设计选择,深入解析Wiz如何通过原生图数据库实现以速度制胜,从而超越Lacework。作为一家数据架构领域的观察者和专家,本文尝试揭示那些常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底层机制和战略思维。
Lacework于2015年推出的Polygraph®数据平台,初衷是利用图形分析来识别云环境中的威胁,通过映射云端资产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实现安全检测。从理论上讲,图数据库是解决此类多跳关系统计和异常检测的理想选择,然而Lacework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构建于Snowflake数据仓库之上。Snowflake以强大的弹性扩展能力赢得广泛赞誉,能有效支持海量云监测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同时具备较好的成本控制优势。由于风险投资机构Sutter Hill Ventures对两家企业都有持股,这种选择也有其合理的资本背景和生态协同因素。尽管如此,Snowflake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的代表,并非为图查询工作负载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复杂的多跳路径查询需要用大量嵌套的SQL连接实现,一条三跳关系链的查询便可能超过百行代码。
扩展到十跳及以上,且加上过滤与聚合逻辑,语句将变得极端冗长复杂,开发和调试难度陡增。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也难以保持高效迭代和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产品的演进速度和创新能力。反观Wiz,成立于2020年的公司创始团队来自Adallom,深知云安全对速度和精确性的极端需求。Wiz自成立之初便坚定选择使用亚马逊的原生图数据库Amazon Neptune,将所有云资产、用户、角色及网络流等实体建模为节点和边。通过图遍历语言Gremlin,工程师们能够用极其简洁且直观的语句表达复杂关系查询。例如查询公开虚拟机连接的网络,再追踪具备管理员权限的访问路径,Gremlin可以用十行代码搞定,而手写SQL复杂度则远远超出可控范围。
这种架构决策直接赋能Wiz实现快速的功能迭代。开发团队能够迅速将新的威胁检测机制或合规规则转化为产品更新,满足客户多变需求及安全形势的瞬息万变。灵活、高效的查询能力成为Wiz在速度竞赛中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2022年后,Wiz持续加码Amazon Neptune的运用,承诺将原生图数据库作为技术核心,这不仅是一种架构选择,更定义了公司整个产品竞争力和运营节奏。相比之下,Lacework虽然以成本效率作为重要目标,利用Snowflake实现弹性扩缩和低成本存储海量数据,但在多跳关系分析和深层威胁建模方面受制于底层平台的表格设计,难以实现对复杂图关系的敏捷开发支持。正是这种以存储和成本导向优化的架构,在产品创新和迭代速度上形成瓶颈。
Wiz选择了基础设施成本更高的原生图解决方案,却换来极致的开发速度和产品价值提升。对云安全客户来说,更高的检测精准度和快速响应直接体现为更优用户体验和安全保障,这也是Wiz获得市场垄断地位的重要原因。行业内不乏尝试折中方案的例子,像一些创业公司仅保留单日图数据,因图数据库无法可扩展支撑长期数据;或者将拓扑结构保存在图数据库,属性信息则转移至Snowflake或Databricks等数据仓库。这些方法虽有创新,却难免在功能完整性和性能之间做出妥协。如今,随着对同时具备高速迭代、多跳关系表达和成本控制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兴方案如PuppyGraph的图查询引擎应运而生。它允许直接在数据湖上的Parquet文件或Delta/Iceberg表执行Gremlin和Cypher查询,无需ETL和重复存储,实现亚秒响应速度和远低于Snowflake的使用成本。
未来,云安全领域有望在原生图架构的支持下兼顾速度与规模,摆脱传统图数据库带来的高成本负担。总结整个行业的演变,选择合适的底层数据架构,不仅是技术实现问题,更是企业战略和市场竞争力的体现。Wiz的成功彰显了以用户需求和产品价值为核心,坚持技术创新和快速迭代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鼓励后来者在架构设计上勇于突破,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下一个创新高峰。通过Wiz与Lacework的对比案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数据模型选择如何深刻影响企业发展轨迹和云安全未来的格局。如今,具备强图查询能力与弹性扩展的数据基础设施,正成为引领云安全产品持续创新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