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近期发言中提出了他对“Stage 1+”第二层网络的定义,并强调了他将从2025年起只公开提及这些符合标准的项目。这一声明引发了加密货币社群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以太坊生态系统日益成熟、需要提升安全标准的背景下。 随着以太坊的快速发展,第二层(Layer-2,简称L2)网络的建设越发成为焦点。这些网络都是建立在以太坊等第一层区块链之上的,旨在通过扩展提高交易速度和降低拥堵。然而,随着L2网络的数量不断增加,布特林意识到,有必要制定更严格的标准,以确保这些网络的安全性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贡献。 在Twitter上,布特林表示:“我对‘Stage 1’的定义非常严肃。
明年开始,我计划只公开提及那些符合‘Stage 1+’标准的L2网络,可能会对一些新项目给予短暂的宽限期。”这条信息使用了“Stage 1”这一术语,它代表了一系列对二层网络的安全和实用性的要求。布特林提到,Stage 1 项目必须具备“有限的训练轮”,即必须实现一种有效的欺诈证明或有效性证明机制,并具有接受或拒绝状态根的实际权力。 他进一步阐述道,Stage 1 项目应设有一个基于多重签名的覆盖机制,通常称为“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可以在欺诈证明或有效性证明的系统输出出现问题时进行干预。这些要求反映了布特林对以太坊及其生态系统安全的深切关怀,因为在2024年,多条以太坊L2网络经历了一些严重的安全事件,暴露了现有机制的薄弱之处。 例如,2024年5月,一个名为Linea的以太坊二层网络遭遇了一次重大的安全漏洞,攻击者利用这一漏洞从基于Linea的去中心化交易所Velocore中窃取了价值230万美元的以太坊。
为应对危机,Linea的管理层选择冻结网络中的所有交易,这一措施虽然有效阻止了进一步的损失,但也让人在反思L2网络如何在安全性上做到更好。 作为加密货币界的权威,布特林的观点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开发者和用户的选择。他表示:“多支零知识汇总(ZK-rollup)团队已向我表示,他们有信心在年底前达到Stage 1的标准。我对这一进展感到兴奋!”这意味着布特林对加密领域的未来充满期待,他对新项目的逐步严格审核也预示着以太坊生态系统的成长将更加稳健。 需要注意的是,布特林所提到的标准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在他的早期分析中,Stage 1和Stage 2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项目的开发阶段和安全性。
Stage 1的项目经过初步测试后,能有效运作;而Stage 2的项目通常在运营更为成熟的基础之上。 布特林也提到,以太坊生态系统的标准需要变得更为严格,以前的宽松政策让许多项目在声称“朝向去中心化”的道路上获得了过多的信任。他在6月的博客中写道:“到年底,我们应当提高我们的标准,只有那些实际上达到了Stage 1标准的项目,才能被视为真正的汇总项目。”这一改变不仅是表态,也强调了以太坊作为一个去中心化平台的身份认同。 这种转变也得到了行业其他成员的支持。以太坊开发者、dApps团队和投资者对于布特林的“Stage 1+”标准给予了积极反馈,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高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的L2项目才能真正促进以太坊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用户的信任感。
随着2024年的结束,各个L2项目的表现也将成为业界的重要风向标。开发者们需要在保证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和合规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Stage 1+”的提法,实际上为未来L2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和目标。 布特林的言论让人意识到,以太坊不仅是在开发新技术和新应用,而是正在落实一种更为成熟和清晰的行业标准。未来的L2项目如能在技术、安全、透明度等方面超越当前的标准,不仅能为以太坊的生态带来根本性的提升,也能为整个区块链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总体来看,维塔利克·布特林对“Stage 1+”层二网络的定义不仅是在为项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在为加密货币行业的信任重建打下基础。
随着项目的推进,未来的以太坊将以更高的标准行进,也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交易体验。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新的L2项目纷纷达到这一标准,从而推动以太坊生态的持续成长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