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航空产业面临来自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政策的显著挑战。美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动国内产业发展的名义下,曾多次对进口飞机及其零部件实施关税。然而,最新的消息显示,五个国家以及欧盟强烈呼吁特朗普政府不要再加征新的飞机关税,警示此举可能对全球航空产业链和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此次呼吁背后反映了全球航空业高度依赖国际合作与贸易的现实,也体现了各方希望通过贸易自由化促进产业稳健发展的共同诉求。五国包括加拿大、中国、日本、墨西哥和瑞士,这些国家均表示,新关税将破坏现有的贸易协议和合作基础,让本已复杂的航空供应链面临严重风险。作为全球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市场之一,美国对进口飞机及零部件征税会导致制造成本大幅上升,从而推高航空公司的营运成本,最终可能转嫁至消费者,影响机票价格和飞行安全。
欧盟作为全球航空制造业重要力量,也明确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担忧。欧盟强调,作为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欧盟与美国应当加强双方在飞机及零部件贸易领域的合作,而非通过施加关税来阻碍贸易。这种保护主义做法不仅无助于技术交流和产业创新,还可能引发贸易报复,进一步加剧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欧盟并未仅停留于呼吁层面,而是表示将会考虑相关措施以确保其航空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中国政府则从发展竞争的角度发声,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不应通过抑制外国竞争对手的手段来扶持本国飞机制造业。中国的观点体现出对公平竞争环境的期待,尤其是在全球航空制造业逐步打破传统格局,形成多中心竞争的背景下更具意义。
同时,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也加入了反对新关税的阵营。波音在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的文件中指出,最近与英国签署的贸易协议中保证了飞机和零部件的免税待遇,这为全球贸易政策制定树立了范例。波音呼吁美国政府在所有贸易协定中都应保障商业飞机及其零件的免税待遇,以促进国际贸易畅通和产业发展。具体到贸易数据,墨西哥2024年向美国出口的飞机零部件价值达14.5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十分之一。欧盟方面,美国对欧盟出口的飞机价值约为120亿美元,而欧盟出口到美国的飞机价值约为80亿美元。这样的贸易规模显示出双方在航空产业中的高度依存关系,新关税措施无疑将撼动这种合作基础。
美国商务部在今年五月发起了一项“232条款”国家安全调查,针对进口的商用飞机、喷气发动机及其零部件进行评估,甚至考虑进一步提高关税。这一举措引发了包括达美航空在内的众多航空公司和行业协会的警告。他们指出,现有的航空关税不仅可能增加机票价格,扰乱供应链,还将对航空安全产生潜在风险。达美航空强调,关税的实施将使得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攀升,最终不利于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世界领先的航空制造商空客的美洲区首席执行官罗宾·海耶斯指出,当前航空产业不可能实现100%的本地供应链,这一观点深刻反映出航空制造的全球化特性。关税措施试图强行打造国内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既不现实也违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全球航空制造依赖跨国合作,从设计研发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最终组装,形成了高度复杂且紧密连接的供应链。任何国家单方面提高关税,都会扰乱这一体系,影响整个航空产业链的稳定。贸易保护主义的短期利益往往难以持续,长期来看,将损害产业创新、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势,最终得不偿失。面对这一局面,国际社会普遍呼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避免采取单边措施。推动多边贸易框架下的合作,尊重既有贸易协议,保障产业链稳定,是促进全球航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回顾历史,《1979年民用飞机协定》为美国和欧洲之间的飞机贸易奠定了免关税基础,多年来这一协定促进了双方汽车业的繁荣与技术交流。
现在,重新恢复这一关税免除的贸易环境,不仅符合产业利益,也有助于增强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除了政府间的呼吁,产业界也积极表态,反对贸易壁垒对航空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多家航空公司、零部件制造商及行业协会强调,全球航空制造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开放、公平和透明的贸易环境。航空运输本身是联系全球经济的重要纽带,任何阻碍航空产业链的政策都会波及国际贸易、旅游及相关产业,并间接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此次五国及欧盟共同向美国政府施加的压力,彰显出国际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贸易自由化的共同维护。美国作为全球航空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应当审慎权衡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避免因贸易保护主义而损害自身及全球航空产业的长远利益。
综合来看,避免加征新飞机关税,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和产业合作,是全球航空产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有相关方应更加重视国际合作,通过协商和多边机制解决争端,为全球航空业营造公平竞争和互利共赢的环境。只有这样,全球航空制造和航空运输业才能在未来迎来更加繁荣的前景,实现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