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加拿大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住房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而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因素——电梯法规的滞后,正成为制约住房供应的重要瓶颈。加拿大的电梯成本是西欧国家的三倍以上,严重影响了中小型公寓楼的建设,进而阻碍了城市中高密度住宅的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电梯法规如何导致市场垄断和技术落后,并提出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标准改革的必要性,以期推动加拿大住房市场走向更开放、竞争的未来。加拿大的城市人口逐年攀升,然而高楼大厦中电梯的普及率却远远落后于许多高收入国家。相比之下,瑞士人口仅为安大略省一半,却拥有近四倍于加拿大的人均电梯数量,希腊的人均电梯数量甚至达到加拿大的十倍。这种电梯供应不足的现象背后,是成本过高和市场闭塞造成的直接后果。
加拿大新建小型多层公寓配备一台电梯的成本高达20万美元左右,相较之下,欧洲国家的同类成本仅为其三分之一。高昂的电梯成本迫使一些开发商放弃安装电梯,导致许多建筑缺乏无障碍设施,影响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士的居住便利性。与此同时,较大的住宅楼因电梯数量不足,居民常常面临等待时间过长和电梯维修带来的不便。电梯成本高企的根本由来,与加拿大以及美国所采用的独特标准息息相关。虽然全球多数国家采用了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统一标准,使得电梯制造和售后市场高度开放竞争,但北美市场却因自制标准陷入了“小而封闭”的窘境。该标准由电梯行业自身主导制定,带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行业保护色彩,仅有大型垄断性厂家通过复杂的认证体系进入市场,如奥的斯、康力仕、迅达和TK电梯四巨头。
在此体系下,中小型甚至国际电梯制造商难以进入加拿大市场,造成零部件供应不丰富且价格居高不下。中小维修和安装企业无法获取最新技术和充足零部件,严重制约其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居民因电梯零件稀缺常面临等待维修的困境,也间接影响了楼宇居住体验。加拿大与美国走在一起,通过采用共用的电梯标准,本意在于促进北美市场一体化,然而实际上无形中排斥了全球更广泛的制造商和技术创新者,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垄断问题。相比之下,全球范围内电梯行业的趋势则是向欧洲标准靠拢,形成统一、开放的规则体系,实现了制造商间广泛竞争和零部件的多样化供应。更令问题复杂的是,北美标准所要求的大尺寸电梯轿厢设计也并非适合所有建筑,尤其是在小型多层建筑中,过大的轿厢体积限制了设计灵活性,迫使开发商放弃电梯装置,转而采用无障碍较差的低层住宅方案。
政府和行业对此问题的关注正在逐步提升。随着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调整,更多中小型公寓项目开始涌现,而传统电梯长高成本限制这些项目的可行性,限制了住房供给的增长。一些地方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萨尼奇市,已经开始呼吁省政府重新评估和采纳更为国际化、开放的欧洲电梯标准,以打破目前的市场壁垒。政策层面的改革被广泛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加拿大能够承认并允许同时采用欧洲标准和北美标准,让开发商和业主自由选择市场上符合任何国际认证的电梯产品,这将极大激发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创新和成本下降。结果将是更多高质量、成本效益更佳的电梯服务,扩大电梯在住宅建筑中的普及,改善无障碍条件,促进更多适合城市发展的中高层公寓项目的建设。
借鉴欧洲十几年来成功的标准转型经验,加拿大的电梯行业及相关监管部门具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完成这一转变。机械师、建筑检测员等专业人员也能通过培训顺利适应新标准的应用和监督要求。相比起通用电网和铁路等必须实行跨境标准统一的领域,电梯作为单体建筑内的独立装置,更具灵活性,不存在跨境协同问题,因此更适合快速推行标准并行或混合采纳的策略。此外,通过开放市场,提高进口电梯及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不仅能破除垄断格局,激发本土中小安装维修企业的发展,也能分散采购风险,缓解因零配件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维保延迟。更重要的是,廉价且高效的电梯解决方案将极大降低住宅建设总成本,鼓励开发商增加电梯配置,提升建筑整体无障碍水平,推动包容性城市设计。长期来看,这对缓解加拿大的住房危机具有积极意义。
电梯的普及能够支持更多层数的住宅建设,节约土地资源,提升居住密度,使得更多居民可以负担得起市中心或交通便捷地区的住房,有助于改变加拿大偏向低密度郊区发展的现状。综上所述,加拿大电梯法规的滞后问题不仅是技术标准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加拿大未来城市发展和住房可及性的核心议题。面对房价高涨和住房供给不足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通过法规创新打破市场垄断,吸引更多国际竞争,加速电梯技术现代化,降低建设成本,从而为广大居民创造更公平便利的居住条件。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采纳国际先进标准并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道路已经被众多国家证明可行,加拿大也正处于关键的转型窗口期。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各界应携手推动这场改革,让电梯不再成为阻碍住房建设的隐形壁垒,为建设宜居、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