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利用这一新兴工具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学习,成为教育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作者以其八岁的女儿P为例,讲述了一个独特而启发深刻的故事,体现了传统阅读与AI创作的完美结合,以及儿童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意表达能力。P并不是用手机来无目的地刷屏,而是利用手机和人工智能工具创作歌曲、编写故事,借此探索不同的想法和情感表达。她并非偷懒,而是将AI视为一种合作伙伴,借助它来扩展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世界。作者和女儿共同经历了一个融合学习、创造和事实校验的过程,摆脱了简单的“辅助工具”定义,打造出一段亲子共创的珍贵记忆。整个过程始于P为即将到来的纽约塞勒姆之旅做准备,读书过程中了解到塞勒姆女巫审判的历史背景。
她提出用自己喜爱的奇幻小说《失落之城的守护者》的风格,让人工智能ChatGPT写一篇关于女巫审判的短故事。然而在阅读故事开头时,意念灵光乍现,她决定将故事转换成歌曲。这个决定开启了多轮对话和迭代,不断调整创作的基调、受众和内容。P先让ChatGPT生成一篇具有奇幻风格的历史故事,随后转变为“不幼稚”的歌曲,再到“适合儿童了解女巫审判”,最后强调保留特定歌词“以天堂之名燃烧的灰烬 与以和平之名冒烟的烟雾”。这些指令背后,体现的是她对艺术表现的深刻追求和对表达意图的不断自我反思,是一场人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对话,形同与一面会用旋律回应的镜子交流。最终完成的歌词既细腻又充满哲理,让人为之动容,反映了她对历史的关怀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歌词中描述了安静的小镇、因异于常人的行为而被误解的孩子们、因恐惧而面临死亡的悲惨经历,这种诗意般的表达展现了一个八岁孩童和AI联手创作的惊人深度。亲子二人逐句阅读歌词,面对个别不太理解的句子,他们共同探讨其含义,体现了创作过程中沟通与理性的相互磨合。接下来,利用Suno这样能根据歌词打造曲调的生成式AI,P和父亲尝试不同风格,调节情绪氛围,力求既不沉重也不轻浮,打造一首适合儿童听的歌曲。更进一步,他们还计划为歌曲制作视频,要求ChatGPT生成多种画风的图像,并用Runway AI将其动画化,展现作品的多媒体特性。在这个创作的后期准备中,意外的一幕发生了:AI生成的一张图像展示了一个红发女孩被绑在木桩上,火焰升起,周围血色弥漫。面对这张图,P停顿片刻,告诉父亲“但这其实没有发生过”,她指出历史书籍中未提及莎勒姆女巫被火刑烧死,而是多用绞刑,许多被囚禁致死。
这个细节体现了传统阅读给她提供的事实基础,也是她批判性思维的源泉。父亲自己生长在美国之外,对这段历史了解不深,但女儿通过阅读得到了正确认知,从而能够识别AI生成内容中的错误。这个经历深刻地重塑了作者对教育、故事讲述以及人工智能作用的认知。最初他认为应当鼓励孩子摆脱依赖阅读,直接投身创作。但现实告诉我们,阅读为P搭建了认知框架,使她在创作时能够坚持事实,提升内容的诚实度。AI并未替代阅读,而是让孩子拥有了探究知识和表达自我的新方式。
人工智能作为扩展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工具,其价值在于与传统学习方式的深度融合。未来的教育不是抛弃图书和传统研究,而是培养能游刃有余转换于多种认知模式的孩子,既能依赖AI激发灵感,也能借助书本获取真知。P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典范:她能以高度技术性的提问指令与AI对话,不断调整创作思路,视AI为思维伴侣,同时敏锐发现AI信息的偏差或错误。这种能力让她的艺术创作既自由又具备真实性。面对艺术自由与事实完整性的张力,家长和孩子展开了伦理层面的深刻讨论。歌曲中蕴含的问题不是简单选择继续保留艺术化表达,还是务实修订歌词。
P以成熟的姿态提出让ChatGPT给出建议,体现了她对AI的信任与对话精神。最终他们采用折中方案,保留富有诗意的核心歌词“以天堂之名燃烧的灰烬,以和平之名冒烟的烟雾”,但去掉了对火刑的直接描述,在新添的诗句中真实还原历史真相,宣示“塞勒姆没有火刑,绞刑才是真实的死亡方式;恐惧即使无焰,仍能烧毁良善”。这不仅是对作品的艺术调整,更是一次涉及历史观念、创作伦理、记忆与诚信的教育实践。结合使用Runway AI制作的动画短片,父女二人耗时四小时完成了这段结合音乐、影像和文学的多模态作品。此过程不仅仅是数字屏幕前的时间花费,更是一场深度的亲子共创经历,带来真实感和满足感。最终,这首歌成功发布于Spotify,P的声音与创作过程被有机融合。
通过歌曲,她不仅分享故事,更传播她的思考和审视,体现了对复杂历史的敏锐洞察和尊重。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对“哪个更可怕,歌曲还是哈利·波特?”的提问,P毫不犹豫地选择哈利·波特。对她而言,探讨生活中残酷的历史并不可怕,这是理解世界的一部分,准备去往有真实历史沉淀的地方,歌曲成为了她理解和转化记忆的桥梁。这个案例意义深远,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儿童之星,通过AI制作的短片甚至荣获奥斯卡奖。不仅如此,我们也有望见证新一代能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进行创造,同时又保持批判性判断,能够识别美丽与虚假的界限。现有工具带来了真正的可能性,合适的引导与基础教育让儿童能够达到专业水准,作品情感丰富、技术过硬且极具个人意义。
与此同时,批判性思维尤为关键,孩子们必须能从书本汲取知识,考察信息来源,时刻选择真实性而非便捷性。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担忧虽有合理性,但其核心诉求在于重新定义教育理念,让成人不再只是旁观期待,而是积极参与塑造未来的对话。我们需要与孩子们共同探索,帮助他们在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中学会辨识真伪,传承智慧。最终,这是一曲融合了人类知识与人工智能、创造力与准确性、创新与责任感的“真实之歌”。在旋律与记忆、发明与诚信交织的空间,孩子正学会如何歌唱。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经历,而是新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关乎教育变革、家庭角色与技术伦理的重要启示。
面对更智能的未来,我们的任务是陪伴下一代,教会他们如何用技术创造美丽,同时不丢失对真理的敬重和对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