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的国家!”这句话曾在2018年美国针对移民家庭政策引发广泛共鸣时被无数人高喊。这种撕裂感并非突如其来,也非一时冲动,而是源自国家在漫长岁月中逐渐衰退的正义、同理与公民身份认同。在全球范围内,类似的呼声不断响起,反映了许多人对自己国家的疏离与失望。然而,国家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某个独裁者一夜暴政所致。它是一个缓慢、隐秘且复杂的过程,涉及法制的破坏、道德准则的瓦解以及公民意识的逐渐麻木。 权威主义的萌芽往往并不以独裁者的形象出现,而是悄无声息地从司法体系的侵蚀开始。
当法律不再体现公平与正义,而成为打击异见与维护特权的工具,社会的基础信任便开始崩塌。正义的消逝不仅仅意味着法律条文的变化,更是道德与最低限度公正标准的崩坏。公众在这过程中慢慢失去对国家的归属感和信心,开始质疑自己是否仍属于这片土地。这种由内而外的侵蚀最终促使一部分人选择离开,而留下的人则在冷漠、恐惧与麻木中挣扎。 以土耳其为例,2010年动荡的政治审判成为压制异议的象征。法庭的荒谬安排不仅让旁观者疲惫不堪,也剥夺了被告人士的基本权利。
新闻自由受到严重打击,主流媒体的沉默使得外界几乎无法得知真相。抗争者不仅要面对警察的监视与威胁,还要忍受社会大众的嘲弄与冷漠。网络时代的“嘲笑式暴力”使受害者成为公众笑柄,彻底消解了以往斗争者的尊严。这种社会气氛阻碍了团结与抗议的形成,将抵抗逐渐边缘化。 社交媒体和网络空间的双刃剑角色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既为异见提供了声援与传播的渠道,也令嘲讽与羞辱更加泛滥。
人们一方面被展现暴政暴行的画面所震撼,另一方面却又陷入了旁观者的冷漠,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政治行动。熟悉、亲密的国家情感日益稀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和无力感。国家从精神上开始消亡,成为一些自私权贵的舞台,他们的存在依赖于制造恐惧、分裂和服从。 而为何如此多的民众会投向强人政治?这是反映社会深层无助与失望的一个侧面。许多人希望有强力领导者来“惩治腐败”或“恢复秩序”,在充满混沌和不公的环境中寻求一种扭曲的正义感。他们的选择并非完全出于无知,而是复杂的心理与社会脉络的产物。
历史上多次出现强权兴起的周期,当前世界并非例外。政治极化、经济不平等、媒体断层以及公共话语空间的恶化,共同营造了催生权威主义土壤。 当越来越多的公民心生“这不是我的国家”的感受时,国家的意义随之改变。离去的不仅是个体,更是他们的过去、未来、希望与梦想。这种断裂放大了那些权力者的空间,进而使国家版图被挤占和腐蚀。失去了公民的国家变得脆弱且易于操控,反映出一个极其危险的现实——国家的身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动态且受制于人民的共同想象与维系。
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感知国家变化既是挑战也是呼唤。理解变化背后的历史与结构性问题,是避免重演悲剧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超越情感的焦虑与愤怒,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重建公共领域的对话与责任感。历史告诉我们,权威主义的兴起伴随着公民意识的消沉,只有恢复社会的公正、包容和对异见的尊重,国家才有可能重新焕发活力。 如今,时间紧迫且环境复杂,传统依赖的救赎故事已难以奏效。面对气候危机、全球疫情和地缘政治紧张的多重叠加,任何政治模式的失败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个体与集体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拒绝成为旁观者或“冷漠的理解者”。“理解即行动,行动即理解”,成为时代的格言。逃避和假装无关痛痒只会加速边缘化的命运。 若说生命短暂,那人类历史更是漫长。我们的时代犹如站在悬崖边缘,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和牺牲。留下来重新书写国家的故事,努力推动公正与包容,尽管困难重重,却是唯一可行之路。
让国家不再只是强权的玩物,而是真正属于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们的共同体,需要持续不断的觉醒与行动。最终,国家不会在一夜之间变坏,也不会一朝复苏,一切皆源于我们对正义与参与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