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在考虑是否允许孩子独自在户外玩耍时,最大的担忧之一便是孩子会遭遇欺凌。这个问题虽然普遍,但反映出的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变化及父母心态的转变。过去,父母更多担忧的是孩子可能遭遇的绑架等极端安全风险,而现如今,焦虑更多聚焦于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可能受到的欺凌威胁。然而,重新审视儿童户外自由玩耍的价值及面对欺凌的有效应对方法,有助于父母理清思路,找到平衡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在户外的自由玩耍不仅是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社会性、情绪调节及自主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混龄的游戏环境尤其能够有效降低欺凌现象,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共同玩耍时,年长者常常会不自觉地担当起守护年轻孩子的角色,这种互助协作促进了同理心的培养。
研究显示,年长儿童对比同龄人更倾向于对比自己小三岁以上的孩子展现善意和帮助,从而降低了侵略性行为的发生率。户外玩耍的另一大益处是不完全受控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面对并化解一定的冲突与挫折,这种经历虽然带有一定“不舒适感”,却是他们成长和心理韧性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免疫系统需要适度的“病菌暴露”来增强抵抗力,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依赖于他们经历过的挫折和纷争。使劲刻意避免所有冲突往往导致孩子缺乏抵御生活困难的经验,反而容易使他们在将来面对挑战时更加脆弱。 家长需要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愉快时刻并不等同于欺凌。欺凌是一种持续性的、刻意的骚扰和恐吓行为。
孩子间虽难免产生争执和短暂的矛盾,但这类情况的普遍出现也属于正常的成长体验。而且,相比于完全由成人监督和组织的活动,孩子们自发组成的游戏团体更有可能呈现混龄、社交层次多元的特点,使得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面对不可避免的欺凌问题,父母可以通过教会孩子“社交柔术”的技巧,帮助他们化解言语上的攻击,这样的技巧强调用幽默和机智应对挑衅,从而打乱欺凌者的心理预期,减少对立和冲突的激化。虽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身体暴力的情况,但在大多数言语挑衅场景中,能够有效保护孩子免受长时间困扰,增强其自信心和社交能力。此外,家长应积极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识别、抗拒和报告”的安全意识——认识何种行为是不当的,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反抗,同时将遇到的问题及时告知信任的成年人。这有效阻断了欺凌和潜在伤害的“秘密”,为保护孩子创造了坚实的防线。
当今网络时代,欺凌的形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或社区环境,网络欺凌甚至比户外面对面的欺凌更为普遍和隐蔽。相比之下,户外玩耍本身实际上是孩子远离屏幕、亲近自然、增强体魄和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如果担心孩子在现实中遭遇欺凌,有时不妨思考孩子是否更容易在网络空间受到侵害。 积极支持孩子参与自由户外活动的同时,也呼吁父母反思,自身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允许他们有一定的自由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家长若过分干预每一次游戏、每一段社交互动,孩子将失去培养自主性和抗挫折能力的机会。我们不能期待有一个完全无风险的成长环境,风险无处不在,关键是让孩子学会在风险中成长。
拥抱不完美的童年经历,是赋予孩子独特记忆和宝贵成长礼物的重要方式。 为了营造安全而丰富的户外游戏环境,家长们可以尝试与邻里和其他家庭建立互信,共同鼓励彼此的孩子参与到混龄、自由的游戏中。学校也可以提供支持,比如组织“自由游戏俱乐部”或者设立“自由游戏日”,让孩子们在较少成人干预的情况下尽情玩耍,从中锻炼社交能力和安全意识。许多社区通过集体行动,让孩子们拥有更多无需完全依赖父母监督的快乐时光。 总之,让孩子在户外自由地玩耍是一种对他们未来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的投资。父母需要跳出“怕孩子被欺凌”的焦虑陷阱,认识到欺凌虽有存在,但并非不可克服,更不是拒绝孩子自由的充分理由。
在混龄玩耍中,孩子们学会相互照顾与尊重,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面对不愉快的经历和挑战,孩子在家长的支持和适当指导下,能够获得抗逆力,逐步成长为自信自主的人。通过合理平衡风险与自由,家长能够赋予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童年记忆,这些记忆将在他们的一生中发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