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诈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全球化趋势。2025年6月,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发布了一份重要的犯罪趋势更新报告,揭示了由人口贩运推动的诈骗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从起初集中于东南亚的区域问题,发展成覆盖六十多个国家、几乎未有大陆幸免的全球性危机,这背后不仅涉及大规模的人口剥削,还伴随着新兴技术的深度介入,形成了极具破坏力的犯罪网络。 根据国际刑警组织最新分析,截至2025年3月,全球有六十六个国家的受害者被贩运至诈骗中心,接受严格控制并被迫参与网络诈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诈骗中心遍布全球,但仍有七成以上的人口贩运受害者被送往东南亚这一最早的“犯罪枢纽”地区。与此同时,中东、西亚以及西非的诈骗中心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西非尤其被视为潜在的新兴区域中心。
东南亚地区的诈骗中心自20世纪初以来逐渐成型,受害者多源自虚假的招聘信息,这些受害者被非法拘禁于封闭的营地中,被强迫进行线上社交工程诈骗活动。这些诈骗活动涵盖了广泛领域,例如虚假的投资机会、情感诈骗以及商业欺诈。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受害者人身自由,还造成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受害者遭受经济和情感上的巨大损失。 受害者的命运悲惨不堪,他们不仅身陷极端的经济压迫,更常遭受身体暴力、性剥削、酷刑及心理虐待。债务奴役成为控制他们的主要手段,许多受害者被强迫偿还虚假的债务,几乎无法逃脱。国际刑警组织强调,这些被迫从事诈骗的受害者并非自愿参与,他们的违法行为是在受控、胁迫的环境中被迫进行,法律应当区别对待他们与主谋者。
人口贩运的策划者大多数来自亚洲,占了约九成,其中非洲和南美的犯罪分子分别占总数的11%。数据显示,约80%的贩运 推动者为男性,年龄集中在20至39岁之间。该数据反映出年轻男性正主导着这一违法产业链的运作,显示出犯罪集团的高度组织化和网络化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犯罪模式的演变,诈骗中心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方式。借助人工智能及深度伪造(deepfake)等先进技术,诈骗集团设计出更具欺骗性的虚假招聘广告,吸引更多受害者上钩。深度伪造技术在情感诈骗,如“恋爱诈骗”和敲诈勒索领域的应用,呈现破坏性增长。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诈骗成功率,还制造了更多难以察觉的骗局,增加执法部门追查难度。 此外,诈骗中心所在的地区往往也与其他高风险犯罪活动交织。国际刑警组织报告指出,东南亚部分诈骗中心与野生动物走私、毒品及火器非法交易存在交织,一条贩运路径可能同时涉及人口、毒品和非法野生动植物制品的跨境运输。这种跨领域的犯罪融合使得打击难度加大,犯罪网络更难瓦解。 西非的诈骗中心数量迅速增长,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焦点。该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社会治理挑战复杂,加之互联网普及率提升,成为诈骗中心滋生和扩散的温床。
20世纪末,尼日利亚因其著名的“419诈骗”(即预先付款诈骗)在全球声名狼藉,现如今,现代诈骗中心不仅规模扩大,手法也日益 sophisticated,涉及多国跨境操作。国际刑警组织多次联合执法行动,在非洲地区成功破获大型诈骗窝点,救援数百名被迫参与诈骗的年轻人,这些行动凸显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美洲同样面临诈骗中心的持续扩展问题。该地区一些国家的执法资源有限,跨国犯罪活动猖獗,加上缺乏有效的跨境合作机制,使得犯罪网络得以巩固。国际刑警组织呼吁加强地区间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强化法律法规,保护受害者权益,打击犯罪组织根基。 应对这一全球化威胁,国际刑警组织强调必须多角度、多层级协调响应。
加强国际警务合作是关键,利用INTERPOL红色通缉令、橙色通报等工具,加快信息传递和资源配备。同时,应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及技术企业的合作,支持受害者救助,推动平台科技升级,以防止被诈骗团伙利用。 人们对于诈骗中心的认识需要提升,社会公众应警惕各类涉嫌诈骗的岗位招聘广告,避免成为新一轮人口贩运的牺牲品。政府和社会各界需共同打造预防机制,从源头减少诈骗受害者人群,强化法律执行力度,保护公民免受诈骗侵害。 总之,随着人口贩运驱动的网络诈骗犯罪从东南亚延伸至西非、中美洲等地,形成多区域、多网络叠加的全球复杂局面。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犯罪模式的革新和升级,加剧了执法难度。
只有通过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协作、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持,才能有效遏制这一跨国电信诈骗的蔓延,保障全球公民的安全与利益。国际刑警组织的最新报告为全球反诈骗行动提供了有效指引,并提醒我们这一挑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要求各国共同迎战、共筑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