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与经济的各个层面,尤其在政府部门的应用日益广泛。2025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颁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政命令,要求阻止所谓的“觉醒”人工智能进入联邦政府系统。这项命令意在影响和规范美国政府采购的AI技术,要求承包商证明其聊天机器人产品不含“觉醒”意识形态元素,强调维护所谓“美国价值观”,并将其置于对抗中国在全球AI领域崛起战略的一部分。该行政命令标志着美政府首次明确介入人工智能产品的意识形态内容监管,从而引发了科技界对AI发展方向和企业自我审查的激烈反应。 长期以来,AI算法因其数据训练的来源复杂而难以完全摆脱偏见。大型语言模型如Google的Gemini和微软的Copilot均依赖于网络海量信息,其中隐含的种族、性别等偏见不可避免地渗透于结果之中。
特朗普政府的命令针对这类因内嵌的多元文化、平等和包容(DEI)理念,而被称为“觉醒”的人工智能尝试,尤其批评其中涉及的“关键种族理论”、“跨性别主义”、“无意识偏见”、“交叉性”和“系统性种族主义”等内容,视其为“破坏性意识形态”。 这项政策实际上迫使科技企业在政府采购领域面临文化与商业的双重考验。许多技术专家和民权倡导者指出,所谓“觉醒AI”概念本质上是一种误解,真实存在的是具有各种偏见的算法,或者膺品般的AI公正模型。因AI训练基于人类生成数据的复杂多样,想要实现真正的意识形态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特朗普的命令意在通过公开披露技术开发和设计中的意识形态引导政策,以“真相探寻”的名义,限制以往由工程师和注释员自上而下加入的价值观念。 有评论指出,该命令与中国通过直接监管AI内容的方式有相似之处,但手段更为柔和。
中国政府实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置审批、内容审查和过滤机制,要求AI符合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和宣传要求,而特朗普的命令不强制具体过滤某类内容,而是利用联邦合同的采购杠杆,施压企业自我审查和调整产品输出,以符合官方意识形态标准。这种以市场准入为杠杆的“软监管”引发业界担忧,可能促使公司改变AI模型的对话风格,而非提升技术的公平性。 从企业反应来看,主要AI开发商对该命令多持观望态度。OpenAI表示正在等待更详细的指南,并认为其努力使ChatGPT具有客观性已经符合相关要求。微软尚未公开评论,谷歌、Meta、Anthropic和Palantir等则未作回应。与此同时,埃隆·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则对特朗普的AI政策表示欢迎,其打造的Grok聊天机器人因发布带有争议性内容而饱受批评;不过xAI通过与国防部合同的获得,也体现了该命令对受政府青睐企业的潜在影响力。
特朗普团队的AI政策顾问们长期对现有科技公司主导的多元文化导向表示不满,认为他们试图通过“偏左”的政治视角来操纵AI输出,甚至出现工程师“硬编码”某些社会议题的说法。此前谷歌发布的AI图像生成产品因“黑色乔治·华盛顿”等错误引发争议,被保守派视为技术背后的政治操控。特朗普的政策被视为保守派对数字技术主导权的反击,一如过去几年在校园和职场中针对多元平权运动的激烈辩论。 然而,反对声音认为,追求AI完全意识形态中立是不现实且不切实际的目标。Mercatus Center的研究员表示,监管不可避免地会让人工智能开发者为了合同和资金而调整产品输出,以适应政治要求,影响技术的自然发展与表达自由。种种迹象显示,AI产品正逐渐被卷入文化战争,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新战场。
此外,业内专家提醒,判断AI“觉醒”与否本身存在模糊地带。AI模型输出基于数据和算法模型的结合,体现的是复杂人类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单方面定义某种表达或内容为“觉醒”,易导致技术创新受限,甚至倒退回政府对话语的强制控制。面对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观冲突,各方需要更深层的理性沟通与政策制定平衡。 特朗普的命令也引发对未来美国政府如何塑造AI政治态度的担忧。政府若频繁介入定义AI意识形态标准,可能导致科技公司过度迎合当下政治风向,弱化AI作为客观中立工具的功能。对公众而言,AI输出的准确性、公平性与多样性依旧是评判技术价值的重要标准,须避免陷入单一话语体系。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该命令体现了美国政府试图将AI技术发展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紧密结合的趋势。保护本国文化价值,防范来自外部意识形态渗透成为重点考虑。然而,这一切也提醒全球科技行业,AI技术开放与包容的初衷不可忽视,任何处罚或限制都需权衡创新自由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总体来看,特朗普政府的“禁止觉醒AI”政策在推动科技行业重思AI产品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立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激化了围绕AI伦理和意识形态的争议。未来,随着AI技术持续融入公共服务与民众生活,相关的监管政策和企业应对策略仍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影响技术的走向与社会的进步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