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创造和分享内容的方式。谷歌于2025年5月推出的Veo 3视频生成器,以其令人震惊的画质和逼真度成为业内标杆。然而,这项技术的强大之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负面效应:在全球最大的短视频平台TikTok上,利用Veo 3生成的带有种族歧视和仇恨性质的AI视频正在迅速传播。用户纷纷发布包含对黑人群体、犹太人及移民的恶意刻板印象,恶搞且充满偏见的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社会讨论。若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次问题,必须从技术背景、社交平台规则、审核机制、以及社会影响多维度展开。Veo 3作为谷歌旗下最先进的AI视频生成模型,采用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通过简短指令生成像素级细腻的短视频。
相比以往的AI模型,Veo 3的生成质量极大提升,动画流畅且细节丰富。尽管谷歌在宣布该产品时强烈强调了安全性与道德监管,但现实情况却表明,AI对复杂且隐晦的种族偏见及仇恨内容刻画的理解仍然存在巨大缺陷。简单来说,AI并不能真正理解具有文化和社会含义的隐秘符号和刻板印象,导致它在面对恶意输入时往往被利用生成令人震惊的仇恨内容。TikTok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社交视频平台之一,根据其社区准则,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仇恨言论和攻击受保护群体的内容。政策写明,任何暗示或明显攻击包括种族、民族、宗教背景等群体的内容都将被删除。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TikTok面临海量视频上传的挑战,使得对违规内容的发现和清理变得极为困难。
大量带有“Veo”水印的AI生成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悍且极易激起争议情绪的特质,迅速积累了海量观看次数与互动,提升了视频传播速度和范围。更让人忧心的是,这其中不少视频使用了诸如将黑人刻画为罪犯、家庭缺失,以至于演变成猿猴和西瓜等极端种族刻板符号,这种赤裸裸的歧视和羞辱内容,不仅伤害了相关群体的尊严,更在广大用户间造成了误导与仇恨氛围。同时,针对犹太人和移民的反犹太主义和排外视频也同步增多,形成了一波AI驱动的仇视浪潮。谷歌方面虽然拥有完整的禁止仇恨内容使用条款,并尝试通过算法过滤来阻止Veo 3生成违规内容,但AI模型本身难以准确识别这类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一部分刻意模糊的提示语,可以规避检测,成功制造违法视频。谷歌对这套守护机制仍处于不断改进阶段,当前的保护措施尚未能有效阻止恶意利用。另一方面,TikTok的内容审核体系虽结合了人工审核与自动筛选,但自动化算法在识别复杂的歧视象征和隐藏信息方面依然存在盲点,人工审核资源也难以覆盖每天庞大的新上传视频量。
这种治理短板使得呈现出一种“监管滞后技术发展”的困境。一些涉事账号在被媒体曝光后确实出现封禁和内容下架,但大量相关视频依然在平台上存留并继续流传。除TikTok外,类似问题同样出现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以X(前身Twitter)为例,由于其审核尺度趋于宽松,AI生成的仇恨内容在该平台更是泛滥成灾。谷歌也计划将Veo 3集成到YouTube Shorts中,这无疑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和潜在影响范围。面对如此挑战,很多声音呼吁业界和监管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检测与惩戒机制。
AI开发者需升级模型的道德指南,使其能更深刻理解文化敏感性,自动拒绝生成任何潜在有害内容。平台则要加大对违规视频的实时监测与快速反应能力,同时通过技术与社区引导减少种族仇视传播链条。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数字仇恨内容的警醒,推动形成更公正包容的网络环境。纵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发展史,技术与伦理从未脱节。无论多先进的AI技术,都只是工具,其应用和影响取决于人的引导。谷歌Veo 3的事件提醒我们,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伴随着更大风险。
若缺乏及时、有效和精准的监管措施,极易被滥用为扩大仇恨与偏见的温床。中国网民及全球用户在享受AI带来的创意与乐趣时,也要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识别虚假信息,以及抵制种族主义和仇恨言论的意识。惟有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在数字时代确保技术为善,而非为恶。未来,人工智能的演变需要在创新速度与安全隐私之间找到平衡。规避类似由Veo 3引发的种族主义传播危机,是推动AI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构建起全方位的守护体系,才能真正释放AI技术的巨大正能量,创造一个文明、包容、多元的网络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