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自然和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生乳(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逐渐受到部分消费者欢迎。然而,生乳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忽视,2023年秋季至2024年初,一场与商业分销的生乳相关的沙门氏菌爆发事件在加利福尼亚州及包括新墨西哥、宾夕法尼亚、得克萨斯和华盛顿在内的其他四个州引起广泛关注。此次爆发不仅揭示了生乳产品存在的严重健康风险,也为公共卫生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敲响了警钟。从疫情通报到调查开展,再到应急响应和后续监管的加强,各方协作共同推动了事件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暴露了监管上的挑战和公众健康教育的不足。生乳为何会引发如此规模的沙门氏菌感染?这与其生产、储存及销售过程中的细菌控制难题密切相关。虽然某些州允许有限度地销售生乳,加州在监管上实施了严格的许可制度,包括对牧场的卫生检查、家畜布鲁氏菌和结核病测试以及保持产品低温等要求,但这并不足以完全消除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沙门氏菌作为典型的食源性病原体,容易在未巴氏消毒的乳制品中存活并繁殖。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间,该事件共确认171例感染,其中加州占绝大多数,涉及35个地方卫生部门,患者年龄层广泛,中位年龄仅7岁,且70%为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显示儿童群体尤其易受影响。症状包括腹泻、发热、呕吐和腹痛,其中14%患者被送医住院,住院者中绝大部分也是未成年人,幸运的是未报告死亡病例。调查人员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确认感染菌株与某加州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品牌A生乳及其60日陈酿生乳酪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完全相符。疫情暴露了即使经过长时间陈酿的生乳制品仍可能携带致病菌,颠覆了消费者对陈酿老化能够完全消除细菌的普遍认知。事件的源头确定后,相关乳制品迅速启动召回流程,企业主动暂停生产以配合调查。
监管机构在回溯产品流向、环境采样及兽医检疫方面展开全面行动,采集了多点样本进行检测,同时开展公众信息告知,敦促消费者丢弃涉事产品,警示症状显现者及时就医。加州和联邦法律允许标示警告且符合严格检测标准的生乳合法销售,但此次事件表明,监管不足以保证所有生乳产品安全无虞。值得注意的是,联邦法律禁止跨州出售生乳供人消费,但允许作为宠物用乳品的跨境流通,这为非加州感染者的感染路径带来了不确定性,提示监管漏洞及追溯困难。消费生乳引起的疾病爆发在美国并非个案,历史数据表明2009年至2021年间有143次涉及生乳的肠道疾病爆发报告,其中包括16起沙门氏菌相关疫情。此次疫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患者年龄结构之年轻,均刷新了对生乳产品安全的认知边界。尤其是儿童因免疫力较弱更易出现严重后果,这一事实对公共卫生部门提出了更高的风险警示和教育责任。
生乳制品的潜在健康风险使得公众需慎重考虑其消费选择,尤其重点关注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和儿童等高风险群体。专家建议,消费者应优先选择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以最大限度保障健康安全。此次事件也凸显了各级卫生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监管机关及企业之间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借助现代化基因测序技术及数据共享平台,如PulseNet和REDCap等工具,能够快速锁定感染源头并精准指导召回行动。同时,透过媒体和社会化平台加强对生乳风险的宣传,提升公众风险意识,是预防类似事件再发的关键。面对未来,完善生乳监管体系、强化生产链质量控制以及持续开展公众食品安全教育,必须成为推动食品安全保障的重点。
间接传播途径和二次感染也需要纳入防控视野,加强社区卫生监测,才能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链蔓延。综合来看,2023年至2024年加州生乳相关沙门氏菌爆发事件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挑战,也是一堂生动的食品安全教育课。它提醒全社会正视未经处理乳制品潜藏的健康风险,同时强调科学监管和合理消费选择对于保障民众健康的不可或缺。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多方努力,构筑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线,才能保护特别脆弱的人群免受此类食源性疾病威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监管的完善,相信未来此类大规模疫情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遏制,从根本上保障公众饮食安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