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巴尔的摩市以其显著的暴力犯罪率下降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曾被外界批评为犯罪率高企、环境恶劣的城市,如今正经历着一个非凡的时期。2025年4月,巴尔的摩全市仅发生了五起谋杀案件,创下自1970年开始统计月度谋杀数据以来的最低纪录。上半年谋杀案同比下降22%,非致命枪击案下降19%。2024年整体谋杀率比2023年下降了23%,非致命枪击案也减少了34%。这些数据背后,是巴尔的摩市政府和社区持续开展的创新治安策略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巴尔的摩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其领导层对暴力犯罪本质的重新定义。自2020年赢得市长选举以来,布兰登·斯科特(Brandon Scott)提出将暴力犯罪视为公共卫生危机的概念,而非单纯的刑事司法问题。这一理念认为暴力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种种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表现,包括种族歧视、贫困、心理创伤和历史暴力的传承。因此,单靠传统的逮捕和惩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巴尔的摩的整体策略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打造庞大的社区支持生态系统,促进社会服务、心理健康、住房保障、就业机会和教育等多领域协同,来减少暴力根源。其中,市长办公室设立的“社区安全与参与办公室”(MONSE)承担着推动全市各相关机构和社区伙伴协作的重责。
2022年,MONSE启动了“群体暴力减少战略”,联合了警方、检察机关与社会服务机构,一起直面那些最易受到暴力影响的群体。通过为参与者配备生活教练、提供就业支持和经济援助,项目有效降低了复发率。据统计,截至2024年2月,这一战略的复发率仅为4.3%。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与司法政策实验室评估报告显示,此战略在巴尔的摩西部地区实施的前18个月内,枪击暴力下降了约33%,车劫案也减少了33%,受害人数减少了60人。这些显著的数字说明科学且系统的干预效果显著。针对青少年的暴力预防工作也是巴尔的摩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
城市每年制定“夏季青少年参与计划”,在春季和暑假期间举办泳池派对、街区聚会、夏令营等各类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安全、积极的社交空间。相关社区暴力干预组织会联合巡逻,调解潜在冲突。2024年春假期间,提供了27个活动机会,吸引了约630名青少年参与。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启动了学校暴力干预试点项目,将四所高中与社区组织合作,设立专业人员帮助高风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改善其冲突处理能力,并通过改变社区暴力容忍度的文化氛围,从根源上减少暴力事件发生。自2021年起,巴尔的摩与非营利组织Everytown for Gun Safety合作,开发数据智能工具,辅助警方更快速高效地侦破火器相关案件。除了社会服务和社区动员,巴尔的摩在传统执法层面也进行了战略转型。
当地警方不再采取广泛逮捕的方式,而是集中精力打击极少数制造大部分暴力犯罪的人群。研究证明,全城不到2%的人实际上与50%至75%的枪击及谋杀事件相关联,这种精准打击策略提高了执法效率。维拉司法研究所的专家强调,执法的核心应是与社区建立信任与合作,确保警察行动具有透明度和问责制,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的安全感提升。巴尔的摩警方自2017年以来一直受到联邦法庭监督,要求开展警务改革以保障公民权利。近年来,在市府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警方改革成效显著,部分法庭监督条款已被解除,这也彰显了公众参与治理和制度改进的力量。另一项有机整合的项目是“安全街道”(Safe Streets)。
该项目由社区成员充当冲突调解员,在各个枪击高发区域积极介入,防止暴力升级。实施以来,“安全街道”在某些负责区域甚至实现了连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零凶杀记录。2023年,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评估发现,安全街道项目从2007年至2022年总体降低了谋杀和非致命枪击事件,长期运行的五个项目区域平均降低谋杀率32%。当然,项目效果会因区域特征不同呈现差异,有些地方暂时未见成效,但整体趋势已经展现鼓舞人心的成绩。巴尔的摩的经验告诉我们,破解城市暴力困境需要系统性思维和全方位方法。只依赖传统的“抓捕和监禁”模式难以根治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社区与警方间的对立和信任危机。
通过聚焦暴力根源,以公共卫生视角进行干预,结合精准执法和社区自主解决冲突,能够切实提升城市安全水平。巴尔的摩的转变也启示着其他美国及全球城市,面对暴力挑战,要敢于改革传统理念和方法,重视社会公平和社区赋能的作用。通过政府的领导和执法机构的配合,再加上社区团体的积极参与,可以构建持久稳定的安全环境。事實上,巴尔的摩如今的“非凡一年”是多年努力和创新的积累结果,而不仅仅是偶然成就。其成功经验证明,即使是在资源相对有限、挑战复杂交织的城市,也可以通过科学把握暴力的社会本质、推行综合且富有人文关怀的策略,取得显著的治安改善。未来,随着更多数据积累与实践反哺,这种基于公共卫生理念的社区安全模式有望在更广泛范围推广,成为推动城市和平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巴尔的摩的故事不仅是美国城市安全管理领域的亮点,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借鉴,展示了创新治理如何让城市生活更加安全、和谐、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