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比特币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加密资产,其价格走势与传统股市的相关性开始显著提升。许多市场观察者将这一现象简单解读为比特币从投机资产向主流风险资产的转变,认为市场风险偏好逐渐增强。然而,深入分析后发现,这一关联实际上更像是一场对美元信心动摇的反应,而非投资者热衷于拥抱风险的新信号。比特币和股市价格同步波动的背后,是对全球经济中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地位逐渐受侵蚀的深刻担忧。每一次资产价格的涨跌,都可以视为资产本身价值与其计价货币——美元之间的动态关系。当市场对美元的信任降低,几乎所有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都倾向于同步上涨以求保值。
回顾今年四月,当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亚洲进口商品实施高额关税时,市场经历了剧烈震荡,比特币和股指期货几乎同步下跌后迅速反弹。这一波动并非单纯源自投资者追逐风险,而是反映出市场对美元政策稳健性的质疑,以及对联储可能实施的货币政策调整的担忧。疫情后持续高企的通胀虽有所降温,但服务业价格的黏性和日益扩张的财政赤字令实际收益率始终受到压制。投资者逐渐不再仅仅关注美联储是否会容忍更高通胀,而是在更深层次上担忧美联储能否有效遏制通胀预期的失控。统计数据显示,比特币与标普500指数过去三十天的相关系数已突破0.4,达到自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期,美元指数(DXY)跌至过去一年最低点,比特币和标普指数则分别上涨9%和6%。
这不是市场的偶然巧合,而是一种集体对美元脆弱性的避险反应。市场交易机制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元指数每当在盘中下跌半个百分点,机构投资者便迅速加仓比特币和相关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表明交易算法首要关注的是计价货币的价值波动,而非底层资产的性质或行业表现。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其稳定性对全球金融市场意义重大。然而,全球范围内去美元化趋势正逐渐加剧。金砖国家加强以本币结算贸易,同时积极推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试点,彰显对美元依赖的减少。
过去一年国际央行共增持黄金超过一千吨,为六十年代以来最高水平,且纷纷减少美国国债持仓。这一系列动作反映国际社会对美元信用的担忧日益加深,也侧面促进了数字资产如比特币被视为另类储备资产的理由。与此同时,传统股票市场的表现也呈现出与数字资产相似的特征。当法币流动性变得弹性十足并潜藏贬值风险时,股市投资回报率的吸引力有所提升。当前标普500指数的市销率接近历史高点,尽管企业盈利增长放缓,资本市场依然愿意为具备生产能力和稀缺属性的资产溢价,这与数字货币的投资逻辑不谋而合。比特币波动率的逐渐下降,更显示出持币人群的成熟和对其作为潜在储备资产认知的增强。
在剖析比特币和股价相关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这类相关性并非恒定。2023年,当美国部分地区银行业出现动荡时,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与股市走势背离,凸显其作为非相关资产的特性。但当市场整体的关注点集中在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上时,比特币和股票的走势才会趋于同步。当前的货币环境被交易者称为“共因子模型”,即美元依然是影响资产定价的主导变量。如果这一格局持续,甚至艺术品和高档葡萄酒等另类投资品的价格走势也可能与传统资产同步,表明全球资本正整体涌向能够对抗通胀和货币贬值的稀缺资产。美国的庞大债务规模——超过36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24%,以及国债利息支出超过国防预算的现实,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担忧。
财政持续扩张叠加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使投资者积极寻求那些无法被轻易增发的资产进行价值储藏。比特币与股票市场的共同上涨,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发送的紧急信号,表达投资者对美元未来和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紧张情绪。比特币并未简单从投机品转变为科技股的代理标的,而是成为抵御法币贬值的“数字黄金”,而股票市场则借助稀缺性和生产能力获得溢价。两者虽同步上扬,但背后是市场对现有经济基础的不安和计价货币信心的下降。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直到美国政府在财政纪律和货币政策方面展现出更坚定的信号,使市场对美元的信心重建。投资者不愿等待政策的完美调整,而是选择提前布局稀缺资产以保护其购买力。
未来,数字资产将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对抗全球通胀压力和货币不稳定的重要工具。总结来看,比特币与股票市场的相互关联更多体现了美元的潜在脆弱性,而非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解读这一市场信号,有助于洞察全球宏观经济格局的深刻转变,把握资产配置的重要风向。全球投资者应警惕持续扩张的财政赤字和低效的货币政策,注重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来防范货币贬值的风险。比特币和传统市场的联动,是通往更开放、更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的必然路径,也是全球货币体系演进的生动注脚。未来金融市场的变革,将因美元与其他储备资产的动态博弈而精彩纷呈,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需敏锐捕捉这一时代转折的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