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法律界对于判决书和法律文书质量的关注日益加强,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融入法律研究与写作的背景下,相关的错误和滥用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新泽西联邦地方法院法官Julien Xavier Neals于2025年6月30日在一起生物制药证券案件中作出一项重要判决,但这份判决书因包含大量错误、虚构的引文和案例事实被撤销,掀起了法律界的巨大波澜。此事件不仅体现了司法程序中对准确性和严谨性的高标准要求,也暴露出法律研究和判决草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该案件具体涉及生物制药公司CorMedix Inc.股票持有者提起的集体诉讼,声称该公司在推销其名为DefenCath的药品时进行了虚假陈述,以赢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支持。7月22日,CorMedix请求驳回诉讼的动议被Neals法官拒绝。然而,律师方面随即发现了判决中的诸多问题,使得该判决不得不被撤回并重新审理。
律师Andrew Lichtman代表CorMedix提出书面意见,指出判决中存在多处材料性错误,包括了案情错误陈述以及明显不存在的引文。特别是Neals法官引用其他案件时,存在将未曾出现的言论伪造为法庭裁决内容的情况。例如,判决中提及Dang诉Amarin Corp.案时,引用了“经典的科学故意行为证据”这样的语句,而该案裁决文件中并无此表述;还存在所谓Tech咨询公司Intelligroup案中“公司高管认证成为‘虚假陈述’”的假引文。甚至Neals法官提到的“Stichting Pensioenfonds Metaal en Techniek诉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一案,其事实发生地被误写为纽约南区,而实际上该名称的案件只有在新泽西区有记载。此类错误令法律界震惊,因为准确无误的判例引用是法院判决合理性和说服力的关键。律师方面虽未请求法官重新考虑判决内容,但明确建议Neals考虑修正或撤回判决。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事件并未直接关联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痕迹,而仅体现出判决草拟过程中的粗心和可能的专业操守缺失。近年来,涉足法律文件撰写的律师和法官都面临AI辅助工具的双刃剑效应。事实证明,如果依赖人工智能产生的内容未进行严格核实,将可能导致虚假案例引用甚至“不存在”的法理解释。美国纽约曼哈顿两名律师2019年因提交ChatGPT生成的庭审文件被罚款,且得克萨斯第五上诉法院今年也因律师递交虚假案例判罚律师2500美元。这些先例表明,法律界对AI错误具有零容忍态度,强调即便使用技术辅助,也必须严守职业标准和诚信。法律伦理专家Fordham法学院的Bruce Green强调,法官同样需承担审慎义务,确保司法文书的准确和合理,否则可能面临纪律处分。
Neals法官的撤回判决引发的连锁反应也波及另一场在新泽西法庭展开的生物制药公司Outlook Therapeutics Inc.的股东诉讼案件。原本引述Neals判决作为“补充权威意见”的原告方律师团队被被告方辩护律师严厉质疑,指出涉案判决包含大范围且实质性的错误,影响判决的权威性和说服力。随后,原告律师团队主动撤回了该补充引证,表明对Neals判决采信态度的动摇。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法律文书中的低级错误,同时也提醒了法律从业者,尤其是法官,在信息检索和判决写作过程中必须严谨求实。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领域的普及,人工智能辅助产生的内容需经过层层核查,避免法律文书误导当事人和司法系统。此外,此事还引发外界对司法公正性的关注,司法判决必须建立在准确无误、诚实可信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基础上,才能赢得公众和法学界的信任。
业内评论普遍认为,Neals法官的举措本身体现了司法机关自我纠错机制的正常运行,但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职业培训和技术监管水平,加强人工智能辅助工具的规范使用。面对法律研究日趋复杂的挑战,结合人工智能的高效优势与法律从业者的专业判断显得尤为重要。总结来看,此次新泽西联邦法院法官判决撤回事件提供了宝贵的警示案例,呼吁法律界进一步重视法律文本的真实性核对和技术风险管理。无论是法院还是律师事务所,都应严格履行核实职责,确保每一份判决和法律文件都经得起事实与法律的双重检验,为法治社会构建坚实公正的法律基础。随着法律科技的快速发展,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职业道德约束将成为未来法律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为司法正义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