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群岛地处北极圈内,是全球气候变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尤其以冬季变暖速度惊人,引发了北极生态与环境的巨大转变。近年来,斯瓦尔巴的冬季气温屡次突破冰点,极端温暖天气和雨水导致积雪提前融化,甚至出现积水汇聚现象,这些冰雪融化事件正在重新塑造北极的自然景观,成为北极气候新常态的标志。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呈放大效应,斯瓦尔巴的冬季气温上升速度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六到七倍。数据显示,冬季温度的增长率甚至接近全年平均升温速度的两倍,降水量也显著增加,且越来越多的降水呈现雨水形态而非雪。这种雨雪比例的变化直接导致雨雪互相作用的事件频发,尤其是雨雪交加和雨后雪融的现象不断增多。2025年2月,斯瓦尔巴尤其是北西部的Ny-Ålesund观测站记录到了极端的冬季气温,月均温达-3.3°C,而历史平均温度仅为-15°C,最高温度甚至一度升至4.7°C,且当月有一半时间气温超过冰点,这些数据破坏了以往北极冬季寒冷且干燥的气候印象。
高温伴随雨水,不仅加速了积雪消融,也使得地表出现大量积水。积水形成暂时性的冰水湖泊,冰雪融水流动导致原本冻结的河流和溪流提前复苏,这些现象均预示着冬季环境正发生深刻的质变。积雪的缺失使得地表裸露,土壤表面解冻达到数厘米深度,苔原植物提前发芽,展示出春夏的绿意,生态活性空前增强,微生物生命活动明显复苏。长期以来,冬季的严寒环境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但随着频繁的冬季暖化事件,微生物呼吸作用得以加强,导致冬季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特别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反馈环,促使气温进一步上升。积雪的溶解和雨水的渗入改变了土壤层的热力学特性,减少了雪层对地面土壤的隔热效果,使土壤温度波动加剧,冻融循环频繁,对土壤结构和植物根系健康构成威胁。同时,积水结冰形成坚硬的冰层,阻断了土壤与大气间气体交换,改变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环境,促使微生物转向厌氧代谢,甲烷等强效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全球气候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这些冰层同时限制了驯鹿等植食动物的冬季觅食,影响它们的生存状况。降雪量减少和雪质改变也加剧了雪崩风险,威胁到斯瓦尔巴岛上各类设施和人类安全。许多建筑物因基础土壤冻结层退化需要加固更新,反映出地基稳定性受冬季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对科学研究而言,传统的冬季野外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研究团队因环境不稳定被迫调整取样及观测方法,冬季科研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受到威胁。虽然斯瓦尔巴已是长期科学观测基地,但冬季相关数据仍严重不足,极端暖冬事件的多因素影响机制尚未完全厘清,亟需更多持续、高精度的冬季生态及气象数据来完善对北极冬季暖化影响的科学理解和预测。北极冬季暖化不仅是气候统计上的异常,更代表气候体系的根本转变。
随着全球变暖持续加剧,未来斯瓦尔巴及整个北极地区冬季的气温高于冰点的事件将更为常见,冰雪覆盖减少,土壤冻土层逐渐退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面临重塑,气候反馈效应被进一步放大。这一变化不仅影响极地生态安全,也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连锁反应,增加气候变暖的不可控风险。对当地人类社区和北极科研基础设施来说,适应和缓解冬季变暖带来的挑战已迫在眉睫。未来的政策和科学工作需结合多学科力量,加强对冬季暖化的监测、应对和保育策略。斯瓦尔巴冬季气温已然触及融点,标志着北极气候变迁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揭示北极生态系统脆弱性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刻警示。全球气候行动如何应对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关乎人类与自然的共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