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许多人关心一个热门话题:ChatGPT是否会取代律师成为法律服务的主力?这一问题在企业董事会、律师协会会议中经常被提及。然而,作为一家法律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我认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其实有些偏离了真正的方向。真正对法律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并非像ChatGPT这样的通用大语言模型,而是那些专门针对法律领域数据进行训练的法律专用大语言模型(LLM)。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ChatGPT与法律专用大语言模型的本质区别。ChatGPT代表了人工智能在通用知识领域的巨大进步,其训练数据包含百科知识、网络文章、社交媒体对话等各种类型的信息,目标是成为一名“全能的知识者”,能对各种话题给出看似合理的回答。然而,这种泛化能力背后也带来了严重的局限性。
ChatGPT没有被专门训练来理解法律条文的细微差别,也无法保证所有法律信息的准确性。它的回答基于对文本的概率预测,而非法律事实的严谨分析。因此,使用ChatGPT生成的法律文本,特别是起诉状或法律意见书,极易出现虚假引用或者不存在的案例,进而导致法律风险和职业声誉受损。 在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中,两位纽约律师使用ChatGPT拟写法庭简报,结果AI捏造了六个不存在的案例,最终他们因此受到了法院的制裁和公众的批评。这起事件充分暴露了通用AI在法律应用中的潜在危险—a lack of accountability and accuracy.法律行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有极高要求,一旦引入不严谨的AI工具,后果不堪设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律专用大语言模型通过专门收集和学习法院判决、法律法规、条文、律师文件等法律专业文本,形成了可以媲美经验丰富律师的法律知识库。
例如,Casetext公司的法律AI助手CoCounsel就基于GPT-4技术,但其工作流程不同于普通的ChatGPT。CoCounsel会将法律查询先导入专业法律数据库,准确检索相关案例、法规和判例分析,再结合语言模型生成高质量的法律分析文档。结果是,这类工具表现得更像是一个智慧超群、手握全库法律文献的资深研究员,而不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泛泛之辈。 法律专用LLM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它们不仅能理解复杂的法律术语,还能精准地引用法律条文和判例,避免出现所谓的“幻觉”现象(AI虚构事实)。这令律师们得以借助AI完成庞杂的案卷检索、合同起草、法律分析等反复繁琐的工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相比传统上依靠人工大量时间查阅书籍和数据库,拥有法律AI助手的律师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任务,从而有更多精力聚焦战略规划、客户沟通和法庭辩护等更具创造性和判断力的部分。 当然,即便是最先进的法律专用AI,也无法完全替代律师的人类判断力和职业操守。法律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涉及到法律逻辑、伦理考量和实际案情的综合分析。律师在处理案件时需要结合个人经验、客户需求及社会背景,发挥创造力和同理心。而这些恰恰是目前AI难以企及的领域。未来的法律职业,将更加注重律师与AI协作,而非简单的代替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法律行业内对法律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投资和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预计未来几年内这种专用AI助手将成为每位律师的标配工具。那些积极拥抱技术创新的律师和律所,将借助AI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法律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而那些拒绝接受这一趋势的从业者,可能因效率落后、服务质量下降,而面临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技术进步带来的行业洗牌不可避免,唯一的生存法则便是“适者生存”。 综上所述,通用型AI如ChatGPT虽具备广泛知识和对话能力,但由于其缺乏法律专业训练及核实机制,很难在严谨的法律实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真正能够引发法律行业变革的是那些基于法律专业数据库训练的专用语言模型,它们通过深度学习法律知识,辅以法律专业数据库的支持,帮助律师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未来的法律服务将是人机协作的局面,AI成为律师的得力助手,而非取代者。 因此,律师们应当积极拥抱技术进步,掌握并运用法律AI工具,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服务水平。那些能够与法律AI协同作战的律师将在新时代的法律市场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和客户利益的双重提升。扼杀恐惧,拥抱创新,才能在AI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动法治社会更加公正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