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货币的快速普及,比特币ATM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设施,在便利用户进行加密货币交易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温床。近日,美国密歇根州一名女性斯泰西·哈津斯基(Stacy Hazinski)因轻信假冒身份的诈骗者,被诱导将1万7500美元现金存入比特币ATM,最终导致巨额财产损失的事件令人警惕。她的遭遇不仅揭示了当前比特币ATM诈骗的新手法,也警示广大消费者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必须提高警觉,防止自身财产受损。 故事始于一次收到的短信,短信声称她将被扣款114.02美元,但斯泰西并未购买相关商品。出于担心,她拨打了短信中提供的号码,试图确认情况,却意外落入骗局陷阱。电话那头的“客服”首先自称来自苹果公司的工作人员,随后又冒充她所在信用社的工作人员。
经历了数次电话中断和回拨,骗局逐渐显露,其核心目的便是将她的现金以比特币形式转移至骗子账户。 诈骗者先是制造紧张气氛,称有人正试图将资金转入她名下的线上扑克网站账号,而她根本没有参与任何赌博活动。因此,声称需要将她的储蓄转入“安全账户”以防被盗。为了显得可信,骗子甚至指示她前往当地的社区选择信用社(Community Choice Credit Union)多次取款,第一次取款金额为12500美元,第二次为5000美元。取款时,骗子告诉她不要透露真实理由,只可说明要做家庭装修,尽管她根本无此计划。 随后,她被指引到一家当地派对商店内的比特币ATM完成现金转账。
骗子电话里全程指导她操作,甚至发送二维码让她扫描。可现实是扫码的二维码链接到骗子的比特币钱包账户,所投入的资金瞬间被转走。整个过程耗时超过半小时,周围顾客虽多,却无一人察觉异常。事后她顿觉被骗,痛失辛苦积攒的收入退税和储蓄金。 密歇根州总检察长达娜·内塞尔(Dana Nessel)对此发布消费者警示,提醒民众警惕利用比特币ATM实施的诈骗。由于数字货币交易的匿名特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付款完成资金便难以追回,给骗子提供了“完美掩护”。
据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数据,2024年上半年涉及此类诈骗的损失高达6600万美元,远超2020年的1200万美元,呈爆发式增长趋势。数据还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更易成为受害群体。 这些诈骗分子多以冒充苹果、谷歌、信用机构或执法机关等身份进行电话联系,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并结合所处地区的比特币ATM分布,诱导受害者取出现金并通过ATM转换成加密货币。他们甚至形容比特币ATM为“安全锁柜”,误导受害者相信这样做能保护资金免受盗刷。 除了斯泰西的案例,近年来类似案件屡见不鲜。另有密歇根一对老年夫妇被告知参与调查,最后在一系列银行取款中共计损失35万美元,部分金额通过比特币ATM转移。
诈骗手法多变,且越来越隐蔽和复杂,这无疑加大了监管和防范难度。 比特币ATM运营商比特币仓库(Bitcoin Depot)在回应中强调其平台设有多重防诈骗提示,提供实时客户支持并不断努力提升用户安全体验。不过,有受害者反映在遭遇诈骗时并未看到明显的警示,且现场工作人员并未给予必要协助,反映出运营环节仍存在盲点。 面对这种骗局,消费者应保持高度警惕。首先,任何要求通过比特币ATM进行资金转移的电话都应被视为异常,及时联系相关机构官方客服进行核实。其次,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银行信息,避免因欺诈信息而失去警戒。
第三,尽量避免通过现金取款并转至不熟悉或不确定的账户。第四,了解数字货币的基本知识,尤其是交易不可逆性质,深入认识风险所在。 此外,立法层面也开始寻求介入。美国国会正在讨论《加密货币ATM反欺诈保护法案》,提议对新用户设定交易限额,加强实名验证程序,并要求运营商提供清晰的风险警示和实时人工确认。这些措施旨在在制度上为消费者筑牢安全防线,显著减少因信息盲区而产生的受害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针对比特币ATM诈骗的举报及调查也日益增多,执法机构加强了横向合作,以快速响应和追踪违法资金流向。
专家建议公众提高对数字金融工具的认知,避免轻信陌生电话及网络信息,理性谨慎地处理与加密货币和相关设备相关的事务。 斯泰西事件警示我们,诈骗手段日趋专业且紧跟技术发展,受害者往往因信任和对数字货币本身缺乏足够了解而陷入陷阱。唯有社会各界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用户自我防护意识提高,才能有效遏制此类骗局蔓延,保障广大民众的财产安全。数字经济时代,安全意识必须同步升级,方能真正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