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之际,汽车制造商们的合作趋势愈发明显。这种合作并不是出于战略性的考虑,而是出于一种深深的绝望感。汽车制造商们在应对电动车(BEV)和碳排放限制的压力时,正在随之而来的合作潮中寻找生存的机会。 在这个关键时刻,通用汽车(GM)和现代汽车(Hyundai)最近宣布建立合作关系,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并不仅仅是商业合作的结果,而是一种在危机中求生的本能反应。现代汽车的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欧洲地区的汽车制造商正在呼吁推迟2025年的碳排放限制至2027年,因为电动车的销量并未达到预期。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许多传统汽车制造商将面临巨大的困境。 事实上,正在日益严峻的经济环境和严格的监管政策下,许多公司都在苦苦挣扎。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合作并不仅仅限于资源共享,更多的是在成本上进行分担,以便有更好的生存机会。例如,通用和现代不仅计划在电动车领域展开合作,还将联合开发燃料电池电动车(FCEV)和传统内燃机(ICE)。这种灵活的应对措施,正是为了应对当前电动车市场的波动性。 再深入一点来看,汽车制造商们的困境主要来自于电池技术的发展。
开发电池组需要巨额投资,而这些投资的回报却并不确定。许多成熟品牌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电池生产链,或与其他公司联合建立合资企业,试图在电池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即使这样,电池只是整个汽车制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推出符合炽热市场需求的电动车,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如今,即便是像大众汽车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在其电动车销售上遭遇了重重挑战。由于销量未能达到预期,意味着它们在电动车的研发投资上捉襟见肘。大众汽车在做出电动车投资时,本是预期能从德国政府的补贴中获利,但随着相关政策的取消,消费者发现电动车的性价比未必如想象中高,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降低。
此时,有些制造商可能想起了昔日的唱衰者,将不合时宜的管理决策视为一种“自我开炮”。 斯泰兰蒂斯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对此现状表示,这是产业生存模式的体现。他指出,现今的竞争格局意味着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灭亡。汽车行业的管理者们,如今已不是简单的面临市场竞争,更是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们反复强化的观念是:在这个艰难的市场环境中,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合作。 这种合作的性质无疑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共同发展战略。
这就特别让人失望,因为将来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电子和电池技术的突破,但当前的合作关系往往会使其创新受到抑制,而不是得到激励。与其他行业相比,汽车行业的竞争思维根深蒂固。一旦面临困境,车企之间自然而然的选择是分摊损失,而不是携手前行,力求创新。 例如,当前普遍存在讨论“电池交换标准”的呼声,这种解决方案若能实现,将大大提升电动汽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然而,虽然有声音希望制造商能共同努力实现这一标准,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研发和生产自有品牌的电池组仍是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这样一来,跨企业的协作就成为了一种空谈。
实际上,在这个过渡时期,汽车公司似乎更愿意生产那些在15年后需要更换的“一次性”电池,这使得消费者在对待未来汽车时有了更多的担忧。 虽然汽车制造商们正在拼命寻找出路,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策略往往是“买时间”,而不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技术和市场布局。以往传统内燃机时代,汽车的耐用性和保值率远高于如今电动车的市场定位。即便是在面临巨大环保压力时,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仍是每一个制造商不可忽视的问题。 评论员们对这一现象感到担忧。电动汽车的前景固然诱人,但如果不解决赛道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制造商们便无法实现真正的转型。
于是问题回到了起点,在经济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下,车企的合作不过是短期应急的措施,尚未能打破固有的竞争壁垒。 综上所述,汽车制造商们为了生存而出现的合作行为,实际上是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无声响应。尽管短期内看似能够缓解压力,但弊端也同样显而易见。唯有在保证自身竞争力的前提下,通过合作创新、共担风险,才能真正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唯愿未来的汽车行业,能在合作之中找到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真正的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