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著名的投资大师之一,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备受市场参与者关注。近年来,黄金价格屡创新高,超过3500美元每盎司,许多投资者纷纷涌向这一传统避险资产。然而巴菲特却一如既往地对黄金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明确表示他“不关心黄金价格上涨”,并且“不是买家”。这究竟缘于什么原因?本文将深入探讨巴菲特对黄金的看法以及背后的投资哲学,帮助读者理解黄金在当代投资组合中的实际意义。巴菲特对黄金的批评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他曾在1998年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形象地描述:“黄金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然后又重新埋回去,我们还得花钱雇人看守,毫无用处。如果火星人看见这一切,肯定会感到莫名其妙。
”这一段话淋漓尽致地揭示了黄金作为资产的核心问题——缺乏生产力和实用价值。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核心是寻找能够产生现金流、创造价值的资产,例如优秀的企业、优质的农田或其他实物资产。在这些资产中,投资者不仅能够分享经营成果,更能依靠复利增长不断壮大财富。而黄金不同,它不会生“钱”,也不产生利润。它的价值完全依赖于市场对于稀缺性和未来买家的幻想。巴菲特将黄金归为“依赖于供需关系且不创造价值”的资产类别,认为这种资产仅仅依赖购买者信心。
与此对应的还有他对比特币的激烈看法,曾称其为“可能是老鼠药的平方”,凸显其对数字货币缺乏内在价值的怀疑态度。从投资角度看,巴菲特主张投资于具备内在价值和长期成长动力的企业或者资产。而黄金作为贵金属,没有基本收益,无法分红、无法扩大生产、无法创新升级,从长期来看,其价值被认定为零增长甚至会因持有成本而缩水。尽管如此,2025年黄金价格却再度攀升,一度超过3500美元,部分原因来自通胀压力加剧、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以及各国央行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加剧时,投资者倾向于寻找避险资产,黄金作为历史悠久的价值储存手段,常被视为危机时的“安全港”。巴菲特也承认黄金“是一种对恐慌下注的方式”,当市场焦虑时,金价往往上涨。
但是他并不认同将黄金作为核心资产配置的理念。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黄金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风险分散和抵御通胀方面,但从长期财富创造的角度来看,巴菲特提醒投资者应优先考虑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比如科技企业、消费品公司或农业地产等,这些资产通过实际产出创造价值,能够真正实现财富增值。巴菲特还曾用形象的比喻将全球所有黄金存量堆积成一个巨大的立方体,价值数万亿美元。假如投资者可以在中美所有优质企业和肥沃农田中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后者,强调生产力才是财富的根基。如今投资环境依然变化莫测,尽管黄金短期因市场避险需求走强,但长期仍然无法改变其缺乏内在生产价值的定论。
巴菲特的观点提醒投资者应理性看待黄金,只做适量的风险对冲持仓,而非将其视为增长资产。总结来看,沃伦·巴菲特对黄金的看法核心集中在其实用性缺失上。他不看好黄金的长期投资回报,强调投资者应聚焦于能真实产生价值和收益的资产。黄金作为财富保值工具确实有其独特作用,但远非创造财富的利器。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调整,市场波动依旧存在的背景下,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为投资者提供了深刻启示。理解黄金的本质,科学配置资产,避免盲目追高,才能在复杂市场中实现财富稳健增长。
巴菲特的“无用论”并非否认黄金的历史地位,而是对其投资属性做出精准定位,提供理智参考。未来,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和目标,谨慎权衡黄金在投资组合中的作用,借鉴巴菲特等大师经验,提升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